健康養身★乳癌慢性化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乳癌慢性化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目前擔任高雄市心手相連關懷協會理事長的石小姐是乳癌患者,確診後經過了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卻仍在短短一年內復發,在大家的鼓勵下,她樂觀以對,除了積極治療,更將愛和鼓勵回饋給其他病友。《ABC抗癌記》鼓勵姊妹「走出來」共蒐集33位轉移性乳癌姊妹的故事,總癌齡達312歲,確診的最低年齡是33歲,復發的最長間隔是14年,知名插畫家凱西.陳也提供公益合作。
自視為癌患 復發恐懼放大四倍
台灣目前每年新增約11,305名乳癌患者,其中約兩成在初次確診病情已轉移,台大醫院外科教授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黃俊升醫師指出,目前由於篩檢推動及醫藥進展,乳癌五年平均存活率已達87.2%,但其餘八成能幸運早期發現的患者,每四人就有一人可能在診斷且治療成功後的5年、10年或甚至15年後面臨疾病復發轉移的衝擊。
乳癌慢性化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菊秋表示,根據國際抗癌聯盟統計,未來十年間,全世界將新增高達600多萬的轉移性乳癌患者(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有賴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乳癌已慢性病化,因此除了活得久,如何活得好更是重要的課題。

研究指出,對復發的恐懼將造成癌症患者憂鬱且降低生活品質,並且以較年輕、已婚、有小孩等患者,恐懼程度較高,另外研究中發現,將自己視為是「腫瘤患者」的女性,其恐懼程度將是把自己當一般人的女性的四倍,在身體對抗乳癌的同時,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如何「走出來」,除了外部支持系統協助,也要靠癌友自助。
荷爾蒙受體陽性停經後轉移性乳癌患者  不須提早面對化療
由於轉移性乳癌是終生的,因此治療目標需專注在疾病控制及提供病人可達到的最佳生活品質。黃俊升教授指出,晚期乳癌的疾病管理策略,是以毒性較小的治療方式為優先選擇,根據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建議,以乳癌地圖上最大的族群的荷爾蒙受體陽性停經後轉移性乳癌為例,在台灣約有1,700位,可採荷爾蒙治療至第三線無效後,再轉入化學治療,不須提早面對化療副作用。
晚期乳癌患者除需面臨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的心情外,也須承受化學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如何以精準醫療策略,在療效之外且兼顧病人生活品質,是目前發展的趨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2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健康的情緒調節包括了選擇有助於穩定情緒的活動。但是,在個人選擇的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例如:在社交孤立和封鎖期間,這種自然的情緒調節會受到損害而可能導致憂鬱,尤其是憂鬱症患者,情緒自我調整能力受損可能更為嚴重。這份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發布於2020年4月《JAMA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8歲許女士,每天刷牙都會流血,口內有異味,且牙齒越來越動搖,不時還會隱隱作痛,吃東西時甚至感覺牙齒沒力。進而到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求診,經診斷為全口嚴重牙周病。在治療過程中,許女士想在日常飲食上做些努力來增進口腔健康,便問:「吃口腔益生菌,能改善我嚴重的牙周病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壓力、孤單和睡眠不足會造成免疫力大幅下降,若此時正好暴露在有病毒的環境下,人們受感染的機率會提高。研究發現,壓力、孤單和被打斷的睡眠,會使免疫系統中促發炎細胞激素產生過度反應,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持續,這些影響也同樣適用於新冠狀病毒。社交薄弱或壓力大 易導致病毒入侵機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患有白內障的王媽媽,水晶體幾乎處於全熟狀態,由於視力極差,必須接受水晶體置換術,在子女陪同下來到醫院,卻遲遲無法通過術前評估,因為她情緒緊張,血壓竟高升到接近200,等了1至2個小時後,血壓仍降不下來,最後只能先取消手術。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