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忽視!「肝癌」的8種徵兆你一定要知道 ! 晚看了後悔一輩子!!

別忽視!「肝癌」的8種徵兆你一定要知道 晚看了後悔一輩子!!

(示意圖-圖片翻攝自zhidao.baidu

肝癌的到來,給很多患者的身體和家人帶來了很大的危害。那我們如何避免患上肝癌呢?肝癌從第一個癌細胞在肝臟內形成發展到患者有自覺症狀,大約需要兩年的時間,那麼肝癌前兆到底有哪些呢?

八個現象或是肝癌的前兆

1、下肢水腫

別忽視!「肝癌」的8種徵兆你一定要知道 晚看了後悔一輩子!!

肝癌伴腹水的患者,經常下肢水腫,輕者發生在踝部,嚴重的能夠蔓延至整個下肢。臨床上經常會見到有的患者下肢高度水腫,水液能從大腿皮膚滲出。導致下肢水腫的主因是腹水壓迫下肢靜脈或癌栓阻塞,使靜脈回流受阻。輕度水腫亦可因血漿白蛋白過低導致。

2、消化道症狀

胃納減退,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因缺乏性特異性很容易被忽視。

3、肝區疼痛

別忽視!「肝癌」的8種徵兆你一定要知道 晚看了後悔一輩子!!

肝區疼痛是最常見的脹痛或鈍痛,由癌細胞迅速生長使肝包膜繃緊所致腫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後生長的腫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發生劇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結節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潰。

4、黃疸

別忽視!「肝癌」的8種徵兆你一定要知道 晚看了後悔一輩子!!

黃疸是中晚期肝癌的常見體徵,瀰漫性肝癌及膽管細胞癌最易出現黃疸。黃疸多因膽管受壓或癌腫侵人膽管致膽管阻塞,亦可因肝門轉移淋巴結腫大壓迫膽管所致。少數病例病人因肝癌組織向膽管內生長,腫塊將膽管堵塞,引起阻塞性黃疽。腫瘤細胞進入肝內膽管後,繼續生長阻塞膽總管或是脫落的腫塊進入肝外膽管造成填塞。當腫瘤阻塞一側肝出現黃疸時,可伴有皮膚癢癢、大便間歇呈陶土色、食慾下降,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右上腹絞痛、畏寒、發熱、黃疸,極個別人出現重症膽管炎的症狀。肝癌患者伴發阻塞性黃疸臨床並不少見,但其臨床表現並無特殊之處,因此臨床上誤診率較高,可高達75%。

5、出血傾向

肝癌患者常伴有牙齦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傾向,主要是因為肝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所導致,它在肝癌合併肝硬化的患者中尤為多見。消化道出血較為常見,主要是由於門靜脈高壓引起食道胃底靜脈曲張所導致的。事實上,消化道出血也是導致肝癌病人死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6、消瘦乏力

別忽視!「肝癌」的8種徵兆你一定要知道 晚看了後悔一輩子!!

肝癌患者要比其他腫瘤患者感覺更乏力,此與慢性肝炎患者相似。乏力的原因不明,可能由於消化功能紊亂、營養吸收障礙引起肝細胞受損,或能量不足,肝功能下降,使得代謝障礙、某些毒素不能及時滅活,或由於肝癌組織壞死釋放有毒物質。消瘦也是肝癌病人的常見症狀,系由於肝功能受損。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導致。隨著病情的發展,日漸消瘦,嚴重時出現惡液質。

7、急腹症

癌結節破裂通常造成肝區疼痛,體檢時肝區有明顯壓痛,為肝包膜刺激症狀。部分患者癌結節破裂後,表現為急性腹痛,伴有腹膜刺激症狀,易被誤診為急性腹膜炎。癌結節破裂造成的腹痛通常伴有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的表現,與一般急性腹膜炎不同。

8、伴癌綜合症

由於腫瘤本身代謝異常,從而影響機體而致內分泌或代謝異常方面的症候群,稱之為伴癌綜合症。以紅細胞增多、低血糖症症比較常見,其他還有少見的高血鈣、高血脂、性早熟、促性腺激素分泌綜合症、類癌綜合症等。


文章引用自 今日頭條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棘手之處,在於其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的時間,便可能從發燒的症狀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呼吸道融合病毒病程快 國衛院找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1歲蔡小姐是位會計師,工作經常需緊盯電腦和文件,很耗眼力,近幾個月來覺得視力快速減退,以為近視度數又加深了,去眼鏡行想配新的眼鏡,但驗配眼鏡時發現右眼視力可矯正至1.0,左眼視力卻僅能矯正至0.3,甚至看物體還有扭曲變形的感覺,驗光師建議找眼科醫師檢查,才發現左眼有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為了促進良好醫病溝通,鼓勵民眾參與自身的醫療決策,奇美醫學中心舉行「病人安全週」活動,透過多元化的活動,提昇民眾對病人安全的參與。病人安全週 活動主軸訂為「醫病溝通」奇美醫學品質管理中心專員郭雅薇指出,今年病人安全週宣導活動主軸訂為「醫病溝通」,以「病人安全我會“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公費流感疫苗往年都從十月起施打,今年因受世界衛生組織延遲公布北半球疫苗選株決定(由三價改成四價)影響,全球疫苗生產、供貨時程延後,將延至11月15日起分三批接種;台北市府衛生局已採購五十六萬八千劑,呼籲市民在流感疫苗開打前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幼兒、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可先接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