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咬合困難 缺牙不補恐致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咬合困難 缺牙不補恐致敗血症

一位逾60歲婦人因為吃東西有困難到牙科門診求診,經過醫師檢查後發現,口內後牙區有2處缺牙,原本可接觸的上、下牙齒在拔完牙一段時間後,上下排牙齒變得無法緊密咬合,造成咬合吃力、進食困難。

長期缺牙不補 恐影響進食與咬合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醫師楊智仁表示,因長期缺牙不補影響到進食與咬合的案例不少,此類患者需要花2-3個月時間做咬合調整,必要時甚至需要拔除無法保留的牙齒,使患者上、下牙能完全接觸,再將缺牙區部份以合適的假牙贗復,缺牙處的假牙補綴方式一般可以考慮活動假牙、固定牙橋及人工植牙。

蛀牙缺牙不補 嚴重恐致關節障礙

楊智仁醫師指出,上述案例的病人就是忽略了假牙的重要性,導致缺牙的緊鄰牙齒因為長久沒有補綴而傾斜,而缺牙處的對咬牙也因無阻擋而向下長長,致使咬合亂掉了而無法進食。「缺牙不補,後患無窮」,有牙齒缺損的病人還是要盡早檢查及補綴,一般經過適當治療後,可以恢復正常咀嚼。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口腔外科主任曾建福表示,早期植牙發展啟於全口假牙運用,近年來,材料與技術的進步,因外傷、意外或牙周病造成單顆缺牙的患者也多了植牙的選擇,除了功能的恢復以外,更重視自然美觀的概念。牙齒因蛀牙長期不治療,可能會造成缺牙,牙齒傾倒而影響到牙弓排列狀況,影響咀嚼功能,因缺牙無法正常飲食也常會造成單側咀嚼,長期顳顎關節受力不平均,亦會導致關節盤變形或關節頭破壞,引發疼痛及不適感,長期未注意更可能造成關節障礙,臉部發育變形偏斜。

牙周病細菌可能會影響胎兒健康

曾建福主任指出,人體口腔內含有大量細菌,若是因為蛀牙、牙周病或口腔黏膜疾病,可能造成細菌四處流竄導致局部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及壞死性筋膜炎。任何牙周問題都可能讓細菌趁虛而入,美國婦產科醫師警告,孕婦必須注重口腔健康,牙周病細菌可能會影響胎兒的健康,牙周病或蛀牙牙髓壞死,都可能會惡化成腦膜炎、腦膿瘍,對健康來說都是很大的傷害。

缺牙引起其它疾病或影響

一個人一生會有二套牙齒一套乳牙,一套恆牙,牙齒與咀嚼功能習習相關,當缺牙時間長而導致不正常的食物攝取就可能因此造成身體的營養不良,如缺牙的數量多更有可能因為無法有效咀嚼,大部分食物直接吞食而導致腸胃不適、吸收障礙。

營養攝取不足的狀況下,輕者使孩子的生長發育受阻進而影響智力發展,成年人容易導致疲倦體重下降,進而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而無法對抗疾病。嚴重的就可能會引發包含可導致高血壓、冠狀動胍心臟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結腸炎和便秘等疾病。

重視口腔衛生維持減少缺牙確保身體健康

多數國人刷牙不到3分鐘,且刷牙的方法大多是不正確的,導致在年老時缺牙的狀況更為嚴重,且部份民眾一般只於早上起床後及睡前刷牙,而不是於餐後立即刷牙,食物及口腔內細菌經一段時間變酸後侵蝕牙齒,增加了齲齒的機會,因此,在餐後立即刷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

牙縫清潔更重要!由於食物會殘留於牙縫,刷牙時不一定能清的乾淨,因此牙線及牙間刷的使用非常重要。除了早晨及睡前,三餐飯後的牙周清潔也要注意,降低酸蝕時間就能減少齲齒機會。另外,除了飯後刷牙,每半年也要記得定期檢查,保障健康從「齒」開始。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每天跑廁所20次,好像被馬桶綁架一樣」這是許多潰瘍性結腸癌患者的心聲,許多患者拉到虛脫才就醫,此時腸道多半已經潰爛,一旦出現併發症更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台灣人的腸道問題本就比例偏高,腸道發炎反應加劇,使腹痛、腹瀉、血便症狀一一找上門。如果其症狀持續達6周以上,當心可...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許多糖友常感到疑惑,明明已經按時用藥,為什麼血糖還是忽高忽低?血糖控制是一種生活習慣,空腹血糖、飯後血糖及定期測量糖化血色素,是維持穩定血糖的重要三元素,稱為「控糖金三角」。糖友的血糖控制是一項長期挑戰,不過因為種族差異,東方人飯後血糖更容易升高。加上東方飲食習慣又...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當長輩突然出現記憶力減退、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時,很可能為失智前兆,應立即尋求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或醫院進行完整檢查和診斷。 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今天是「國際失智症日」,其實失智症早期發現可減緩惡化,大家應多多重視失智症的預防、治療及照護,別讓一時的疏忽造成遺憾。一名75歲的阿嬤因為記憶力漸漸變差,開始搞混家人稱謂,把孫子喚成兒子、將陌生人當作老伴,有時甚至在自家中還嚷嚷著要回家,一開始家屬沒有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