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大半心瓣膜遭細菌吃掉 婦發燒誤為感冒

台灣一名67歲的許姓婦人,突然發燒、四肢無力,起初以為感冒,一周內卻意識模糊,後來才知是細菌侵入心臟,導致細菌性心內膜炎,差點送命。經由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緊急手術及一個多月的治療後,婦人終於順利出院。

許婦到家中附近診所醫治感冒,打針、吃藥後,問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在家中昏倒。家人趕緊送往鄰近醫院,檢查後醫師表示為心臟二尖瓣膜感染,需做置換手術,不料術後住進加護病房一個月的時間,不僅陸續高燒不退,還出現中風、褥瘡、喘,甚至右腳趾壞死而被截掉的命運,半年的時間裡,婦人只能臥床及不斷進出醫院治療。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張兼華說,該病患當時在急診做的超音波檢查,顯示左心房與左心室間的二尖瓣幾乎已被細菌「吃掉」一大半,且發炎指數很高。他指出一般細菌感染到心瓣膜時,初期症狀類似感冒的細菌性心內膜炎,加上因細菌侵犯心臟瓣膜,導致瓣膜出現細菌贅生物,脫落後隨血液循環全身,一旦阻塞血管恐引發中風,甚至猝死。

張兼華指出,由於病患來院是做第二次手術,與第一次手術不同之處,是必須處理心臟裡頭沾粘很嚴重的地方,通常開心臟會先把胸骨打開,接著將心包膜切開就可以看到心臟,但這位病患第二次手術卻是心臟因為沾粘而貼在胸骨的後方,而且裡面的組織都沾粘在一起,是相當棘手的手術。

張兼華表示,細菌性心內膜炎大部分是口腔、泌尿道或腸道細菌引起,尤其是像洗腎、癌症、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免疫力低的病患,或本身心臟的瓣膜有問題者,細菌容易從頭頸部的循環侵犯到心臟瓣膜,甚至可能簡單牙齒治療就會感染。

心臟有四片瓣膜,主動脈瓣及二尖瓣最易受細菌感染,尤其二尖瓣感染率最高。張兼華說,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療,但如果心肺衰竭,且瓣膜上贅生物大於1公分,就需開刀治療。



相關推薦

中華職棒聯盟5月18日全面延賽至今逾1個月,6月29日復賽與防疫計畫日前提報給體育署與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7日)表示,雖然聯盟提出的防疫計畫具可行性,但這個節骨眼復賽,有一點太倉促了。 疫情指揮中心雖然沒有反對中職復賽計畫,但時間尚待討論,由於中職須在確認安全無虞狀況下才能開打,原...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李映萱 王聿瀠 李文成/台北報導 傳染力極高的Delta印度變異株正式進入台灣社區,對於屏東Delta變種病毒株群聚,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今(27)日表示,該群聚目前累積12例確診,其中檢驗出8例為Delta變種病毒株,目前屏東政府擴大採檢913人,全數檢測PCR為陰性,...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好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76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另外,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數字都來到低點。陳時中還特別強調,今新增本土病例中有34例是居家隔離/檢疫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是在控制之內,等於只有42人是在社區傳播,做好疫調就...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美國加碼捐贈的250萬劑莫德納疫苗,時程確定7月1日開打無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25)日上午在全國防疫會議會後宣布,最新一批疫苗已確定將會在6月30日晚上進行配發,7月1日陸續抵達各地方後就可以開打。另外,指揮中心也統一疫苗「殘劑」使用原則,即日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