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手腳冰冷絕對不是寒性體質的專利 ♡♡ 冬天另類保養方法,中醫調製「發熱茶」,快快收藏起來!

許多人以為手腳冰冷是寒性體質專有的煩惱,其實並不然;中醫師表示,熱性體質也可能有手腳冰冷的毛病!冬天可用不同發熱茶保養,讓身體過個暖冬。

手腳冰冷絕對不是寒性體質的專利 ♡♡ 冬天另類保養方法,中醫調製「發熱茶」,快快收藏起來!

隨著冷颼颼的冬天到來,許多人開始翻出暖暖包、手套和電毯等保暖小物,就是為了改善手腳冰冷。一般人認為,手腳冰冷是寒性體質的專利,實際上不完全正確,有些體質燥熱的人,因為循環不好,冬天時體內的陽氣(熱氣)被「鬱住」而無法送到四肢,同樣也會有手腳冰冷的狀況。

熱性人手腳冰冷的另外一個可能,則和壓力有關,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面臨壓力或緊張時,周邊末梢血管容易收縮,這時候血流供應不足,手腳自然會冰冷!這類型的人主要是手腳末梢冰冷,但身體中軸卻不太怕冷,通常是夏天怕熱、冬天又怕冷,需要溫補或溫和的發熱茶飲調理。最怕不明白自己的體質而亂吃補品,大吃麻油雞、薑母鴨等熱性食補,反而會補過頭引發嘴破、冒痘等症狀。

飲食習慣會導致體質轉變

我也觀察過,除了先天因素決定了體質「虛寒」之外,人體也可能隨著後天的生活飲食習慣而改變體質,許多人長期吃冰品和生冷食物、過度節食減肥,或者自行服用苦寒性質的清熱解毒中藥,或是濫服抗生素損傷脾胃,都有可能讓體質轉變成偏寒性,成為手腳冰冷一族。

寒性體質容易手腳冰冷,本身陽氣不足(熱能不夠),不足以溫暖四肢,如果又有吃冰品或生冷食物的習慣,會加重體內寒氣,進而抑制或損傷五臟六腑的陽氣運作,到了冬天自然手腳冷冰冰。因此,想要改善手腳冰冷時,可先從症狀觀察,哪些特色較多,了解自己是屬於寒性或熱性體質。

一般人想到冬天進補,不外乎麻油雞、薑母鴨等,但這些食補性味燥熱,而且熱量很高、調味也重,除了容易補太烈、身體吸收不了,也可能造成補過頭口乾舌燥、長痘子的困擾,並不適合常吃。

其實,冬日進補不見得要這麼「熱烈」,建議使用能增加血液循環、補氣補血、溫暖身體的藥材,就能達到進補和驅除手腳冰冷的效果。將藥材製成茶飲,每天可以喝600c.c.至800c.c.,藥性溫和可以天天飲用,達到調養的功效外,還能增添飲用水的風味,幫助大家在冬天多喝點水,是非常好的進補方式!

製作保暖茶飲時,記得要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藥材,尤其正在服藥或治療疾病者,一定要諮詢過中醫師後,再調配茶飲來喝。

 

寒性體質特色:

  1. 怕冷、手腳冰冷,嚴重者到夏天依舊手腳冰冷。
  2. 打噴嚏、鼻塞、鼻癢、流鼻水等症狀的鼻過敏,遇到冷空氣或吹冷氣就發作。
  3. 容易感冒、氣喘。
  4. 臉色唇色蒼白,沒元氣、容易疲倦,講話有氣無力、心悸頭暈。
  5. 肚子容易隱隱作痛,熱敷或揉按後腹痛會減緩。
  6. 大便稀軟或容易腹瀉,甚至一喝冰飲或吃生魚片等生冷食物就拉肚子,容易得腸胃型感冒、消化不良、胃口不佳。
  7. 小便不利或頻尿,腰痠。
  8. 女生容易出現痛經、白帶、經前水腫的情形。

寒性體質專用:人參桂圓茶

手腳冰冷絕對不是寒性體質的專利 ♡♡ 冬天另類保養方法,中醫調製「發熱茶」,快快收藏起來!

材料/1人份:高麗參2錢、桂枝1.5錢、桂圓2錢、老薑3片

功效:人參性味甘溫,能溫補元氣增強抵抗力,屬性偏溫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生薑性味辛溫,兼顧暖身和瘦身,除了可驅除身體的寒氣,又可幫助發汗去濕,還能溫肺顧胃;生薑裡的「薑辣素」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除保暖外,還能達到瘦身效果。

 

熱性體質特色:

  1. 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個性急躁易怒。
  2. 愛吃油炸、燒烤和辛辣食物。
  3. 怕熱容易流汗,炎熱時喜歡低溫空調、貪涼過度,愛吃冰,造成體內熱氣無法散出。
  4. 口乾舌燥、口臭、早上起來嘴巴苦苦的、嘴破。
  5. 體溫高、頭脹痛、眼睛痠脹,晚上不易入眠。
  6. 容易長膿皰型痘痘、臉部泛紅、頭皮和臉部容易出油。
  7. 有便祕問題,甚至是痔瘡出血。

女生容易出現經前症候群、陰道感染的情形。

熱性體質專用:何首烏紅棗茶

手腳冰冷絕對不是寒性體質的專利 ♡♡ 冬天另類保養方法,中醫調製「發熱茶」,快快收藏起來!

材料/1人份:東洋參2錢、何首烏2錢、紅棗去籽2顆、嫩薑3片

功效:人參種類眾多,雖特色不同但都有補氣效果,高麗參偏溫補,適合寒性體質;西洋參、參鬚、東洋參偏涼補,適合燥熱體質。何首烏味甘、性微溫,有養血、補肝、固腎、清降血脂和潤燥通便之效,是很溫和進補的藥材。至於體質燥熱者還是可吃薑,把老薑改成嫩薑,一樣有溫熱四肢的效果,優點是較老薑溫和。紅棗則甘溫補氣健脾,能養血安神,使氣色紅潤。

〈本文摘自《抗過敏護腸胃超有效保暖強身法》,本文出處

手腳冰冷絕對不是寒性體質的專利 ♡♡ 冬天另類保養方法,中醫調製「發熱茶」,快快收藏起來!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私密處不適時,切記要就醫,不要因為害羞抗拒檢查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南投一名女子誤以為下體疼痛是痔瘡,所幸就醫後確認是皮蛇,在獲得適當治療下康復。老婦誤以為痔瘡 指診後竟是皮蛇南投75歲廖姓婦人,肛門處疼痛難耐,坐立難安,覺得自己罹患痔瘡,一踏入外科診間就要求醫師開立痔瘡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台中30歲上班族「小彤」最近開車總看到遠方一片灰濛濛,外出洽公更出現眼睛癢、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整天頭昏腦脹,一度還擔心肺腺癌上身連忙求醫,醫師表示,近來類似患者有增加趨勢,提醒季節交替之際,空汙狀況開始惡化,成為健康隱形殺手,外出切記口罩不離身,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因應少子化的問題,國民健康署日前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召開專家會議,決議將產檢補助次數從現行10次提高至14次,超音波檢查從1次調高3次,並新增1次貧血檢查,以及1次懷孕中期妊娠糖尿病篩檢,預計最快明年可以實行。胎兒染色體異常篩檢的部份沒有包含在此次調整內容當中,相關的檢查補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確診2021年首例傷寒本土確定病例,為居住中部10多歲女性,今年2月2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痛、腹瀉等症狀,就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同月8日因高燒不退住院治療,11日出院,後續因發燒、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數度就醫,3月2日因症狀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