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標靶治療再延伸 胃腸道基質瘤不可怕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一名年約62歲的男性,因不明原因胃口不佳,半年內就暴瘦了20多公斤,剛開始一度懷疑自己得了胃癌,但為了參加兒子婚禮而延遲就醫,當時已是瘦如柴骨、嚴重營養不良,到醫院檢查時才驚覺,胃的上半部已經長了一顆大小約20公分的腫瘤,經切片、穿刺檢查後才確診已是第四期的胃腸道基質瘤合併肝臟轉移。

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主任張宏基表示,雖然手術切除是胃腸道基質瘤最佳的治療方式,但該病患的腫瘤位於胃部上方的賁門且腫瘤較大,不建議採取手術切除,因此,與病患溝通後,決定先採用標靶藥物治療;約三個月的時間,患者的腫瘤已縮小到約7公分大小,舒緩患者不適,也終於能以手術治療,術後恢復情況良好,仍持續用藥控制中。

張宏基部主任進一步說明,胃腸道基質瘤目前在台灣的罹病率約每百萬人有15人,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近年來因為醫界對該疾病的認知日漸普及,確診率也大為提升。不過由於疾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有不少患者仍是因為腹痛或血便來醫院就診,透過胃鏡、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自己罹患胃腸道基質瘤。

在過去,胃部較大腫瘤通常是全胃切除,不僅造成病患生活上不便,有些還會有併發症、營養不良等情形發生。隨著現代醫學進步,目前已有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可用於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病患,但醫師表示,無論是原發性或轉移性基質瘤,還是以手術切除為最主要治療方式,並在術後佐以藥物輔助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復發風險。

另外,面對高復發性的胃腸道基質瘤,術後應定期追蹤回診檢查,並接受藥物輔助治療,在臨床上,可更有效降低八成的胃腸道基質瘤復發風險。目前衛生福利部更將胃腸道基質瘤術後輔助治療給付,從一年提高至三年年限,只要符合下列條件:腫瘤大於10公分、有絲分裂指數大於10(50HPF)、腫瘤大於5公分且有絲分裂指數大於5(50HPF)或腫瘤破裂,即可申請。

張宏基部主任也呼籲,相較於其他癌症,胃腸道基質瘤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且藥物耐受性高、副作用較低,部分病患會有輕微水腫及腸胃不適,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除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之外,也切勿忽略術後追蹤重要性,才能有效延緩胃腸道基質瘤的復發。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48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2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3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今增23例本土病例 持續進行疫情調查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例本土病例(其中11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9例男性、4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27日確定降級,戴口罩、實聯制、社交距離仍然維持外,餐飲內用、文藝表演、結婚宴客、暑期上課補習班等,都有條件開放,基本上室內50人、室外100人為限,然而八大行業、KTV、社區大學、游泳池等仍然禁止,指揮官陳時中強調,期限至8月9...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COVID-19疫情提升到三級警戒已經一個多月,陸續有出現焦慮與憂鬱的民眾到醫院求診。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建議,民眾收斂心智、正向思考,藉由個人興趣、運動來紓解心中鬱悶。防疫不外出 在家增免疫為了防疫多數人都盡量待在家中不敢趴趴走,但悶得太久難免鬱悶。中醫部葉家舟主任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自台灣疫情爆發以來兩個月,有許多長輩不敢出門,原本固定的戶外運動也都取消,造成運動量不足。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文祺表示,長輩在家時間大增,活動量減少非常多,有可能造成肌力退化,若家中環境不良,還可能增加跌倒機率。若能在家中可以進行居家運動,不僅可以打發時間,也能強化肌力,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