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生活中14個致癌因素

生活中14個致癌因素

生活中可能引起人類致癌的因素很多,但哪種風險更大,一直沒有很量化的數據。不過近日,美國《悅己》雜誌邀請了多位癌症專家,以10分制給各種癌症風險因素打了個分。這些專家包括: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預防中心主任特雷澤·貝弗斯博士,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腫瘤外科專家黛博拉·卡普科博士,莫菲特癌症中心及研究所專家喬納森·蘭卡斯特博士以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癌症中心主任彼得·謝爾茨博士等。

吸煙:9.5分。吸煙與80%的美國女性肺癌有關,它還會增加子宮癌、胰腺癌、腎癌和口腔癌危險。

年齡:8.9分。55歲以上人群佔確診癌症病例的77%。人體細胞衰老與不良行為及外部環境都會增加癌症危險。

 

日曬:8.9分。65%的致命皮膚癌黑素瘤與日曬直接相關。

遺傳因素:7.8分。只有5%-10%的癌症具有遺傳性。

 

性傳播疾病:7.4分。人乳頭瘤病毒和乙肝,與某些癌症有關

肥胖症:6.6分。肥胖會提高體內多種激素水準,為癌症提供溫床。

 

飲酒:5.6分。每天一杯酒會增加乳腺癌危險,酗酒更危險。

飲食:5.3分。紅肉和加工肉食會增加結腸癌危險。甜飲料會增加肥胖症幾率,從而增加癌症風險。

 

不運動:5.0分。經常運動可降低腸癌、乳腺癌、肺癌及子宮內膜癌風險。建議每週適度運動150分鐘或高強度運動75分鐘。

避孕藥:4.3分。含雌激素的避孕藥會加重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風險。停止服用避孕藥,其致癌危險會隨之下降。

 

輻射:3.5分。生活中到處都有輻射,輻射較強的醫學檢查危險性更大,但必要檢查不可少。

壓力:1.3分。長期壓力會影響到免疫系統和DNA修復,不利癌症預防。

 

手機:1.1分。近距離打手機損健康,手機免提可能更有助於防癌。

雙酚A:1.0分。多項動物實驗表明雙酚A(多含于塑膠製品中)會增加癌症危險,因此最好避免接觸。

 

甜味劑:0分。沒有確切證據表明人工甜味劑會致癌。

咖啡因:0分。早餐喝咖啡其實可降低基底細胞癌危險。

止汗藥:0分。止汗藥致癌純屬謠傳。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整理報導】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連續單日破萬例確診,然而,指揮中心指揮官表示,「疫情尚未抵達巔峰,確診人數將持續增加。」目前防疫重點強調:簡化疫調、輕重症分流、即時分配藥物、接種疫苗。而民眾相當關心,萬一感染Omicron確診之後出現何種症狀該就醫? 對此,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詹舒婷/台北報導】台灣引進試管嬰兒科技已滿37年,備孕6年無法懷孕的張媽媽,35年前找上試管嬰兒之父、現為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執行長曾啟瑞醫師求子,經治療後成功誕生1對雙胞胎。而女兒張小姐,過去月經週期就不正常,在備孕3年無果後,經媽媽提醒,才31歲的她就決定去不孕門診求診,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本土病例連3天突破萬例,屢創新高,今(30)日新增1萬5033例本土個案,及116例境外移入(其中111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有3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情尚未抵達巔峰,確診人數將持續增加,必須做到簡化疫調、輕重症分流、即時分配藥物、接種疫苗等4項防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