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睪丸少一顆! 20%早產兒罹隱睪症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日前一對新手爸媽緊張得帶著剛出生的小男嬰看診,原來是小男嬰少了一顆睪丸!醫師表示,隱睪症是指出生後睪丸未下降到陰囊,仍然留在後腹腔或腹股溝內,可透過手術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延誤治療,隱睪症患者日後得到睪丸癌的機率將是正常睪丸的35~40倍!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外科醫師杜奕成解釋,因早產兒本身發育尚未健全,加上內分泌或睪丸繫帶異常影響,隱睪症患者大多都是早產兒,發生率高達20%。而足月產的嬰兒大約每100名中有2人會罹患隱睪症,且週歲以後發生的比率只有1%。

杜奕成進一步說明,隱睪症患者需透過手術治療,一般手術的年紀約在一歲左右。最常見睪丸的位置在陰囊的上方,只需一次手術就可以完成;但對於無法靠觸診摸到睪丸的患者,則可用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檢查來輔助。

不過,杜奕成提醒,由於隱睪症患者睪丸下降的過程尚未完成,所以常會合併腹股溝疝氣一起發生。且若是延誤治療,日後得到睪丸癌的機率將大幅增加!因此,新手爸媽若是發現小男嬰睪丸摸不到,可詢問醫師,避免延誤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353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子宮癌包含子宮頸癌與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好發癌症之一,除了傳統治療的手術、化療、放療外,新興的免疫療法在近幾年也有不錯表現。據研究顯示,治療後復發或疾病惡化但生物表現量佳的病人,採用免疫療法或免疫搭配標靶都有不錯的成效。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周宏學提醒,子宮癌初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青少年面臨矯正的原因多為戽斗或暴牙,若能利用骨頭仍在生長的階段就進行矯正治療,絕對比發育完成且骨骼已經定型後再改善的效果更好。資深牙醫師吳碧礽提醒,成長過程中上下顎骨發育異常,形成下排牙齒在前、上排牙齒在後的「真戽斗」,或是因牙齒錯咬,但骨骼發育正常導致的「假戽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COVID-19疫情升溫,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該關注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表示,若有感染疑慮會調整用藥,至於打疫苗後,多數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不用停藥。另外,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指出,針對嚴重膿疱型乾癬病人,健保署在今年五月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外電報導】西非幾內亞共和國近期出現首例的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感染死亡病例,馬堡病毒是一種與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 virus)極度相似病毒,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馬堡病毒以高度致命及高傳染性著稱,會引起出血熱症狀(hemorrhagic fever)...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