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腦下垂體長腫瘤 女子3年暴肥40公斤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報導】

三十五歲王小姐為腦下垂體庫欣氏症患,過去曾求助家醫科、婦產科等,但皆查無病因。輾轉在外院流浪多年,直到找上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後,經醫師問診發現王小姐有內分泌失調,短短在三年內體重從五十公斤暴增至九十公斤,醫師察覺不對勁,進一步抽血及相關檢測後,才發現腦中長了腫瘤是罕見的腦下垂體庫欣氏病。

腦下垂體長腫瘤 女子3年暴肥40公斤

示意圖:資料圖庫


一年前王小姐接受醫師建議,先做了腦部內視鏡經鼻蝶鞍手術摘除腫瘤,在庫欣氏病新藥問世後,持續使用「新一代體抑素針劑」治療,體重從九十公斤下降至七十公斤,不但內分泌穩定控制,生活品質也大幅獲得改善。

台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施翔蓉醫師表示,庫欣氏病是一種罕見的腦下垂體腫瘤,因腦下垂體腫瘤分泌過多的「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刺激腎上腺分泌過量 的皮質醇(cortisol)所產生的疾病。正常的皮質醇可調節新陳代謝,維持血壓、血糖、電解質正常;而過多的皮質醇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造成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

粗估台灣約有兩百名患者,平均每家醫學中心每年只有個位數病例,因疾病症狀複雜、診斷困難,許多患者常遊走於各科尋求治療,平均一位病人要流浪六年才能找到正確的診斷而「對症下藥」。

目前庫欣氏病的鑑別診斷可透過臨床表徵及抽血檢查「促腎上腺皮質素」,當ACTH分泌高,皮質醇(Cortisol)也高,且無晝夜節律變化,亦即內分泌 指數不會隨生理時鐘變動,此時再藉由核磁共振檢查,確定腦下垂體腫瘤的部位即可確診。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沈火冏祺醫師表示,目前醫界公認庫欣氏病的治 療目標為降低「促腎上腺皮質素」的過度分泌,達到全切除腫瘤並同時保留腦下垂體功能。

沈醫師指出,過去二十年腦外科手術是治療庫欣氏病唯一有效方式,治療的成敗完全由腦神經外科醫師的經驗與技術決定。而隨著醫療的演進,除了外科顯微手術技 術已精進,也有放射治療及新藥治療等方式可選擇。目前外科手術為第一線治療,以內視鏡經鼻蝶骨腦下垂體腺瘤切除為主,術後預後佳且併發症比率低。不過,仍 有近三成患者在第一線手術治療後會復發,此時可考慮再度進行手術。

但遇到較大腫瘤無法手術根除、不適合開刀如麻醉併發症高危險群的患者、患有心臟或併發症的病患或磁振掃描無法確認腫瘤位置者,則可考慮使用「新一代體抑素針劑」治療。

沈醫師分析,衛生福利部核准以「新一代體抑素針劑」治療庫欣氏病,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促進凋亡,並抑制促腎上腺皮質素、幫助皮質醇濃度恢復正常,症狀自 然也就跟著改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死亡率也會下降。二O一四年七月健保署也同意給付「新一代體抑素針劑」,經濟負擔也減輕不少。

沈醫師提醒,庫欣氏病是一種複雜的疾病,需多個領域的醫療團隊合作,神經外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放射科醫師及心理諮詢師等都需要共同照護患者。除了醫療 端的努力,每一位病患皆需定期追蹤檢查,建議患者每年應接受內分泌科醫師評估,監測、觀察促腎上腺皮質素及其他腦下垂體荷爾蒙有無出現變化,這樣才能知道腫瘤是否復發、身體狀況是否正常。


本文出處:台灣新生報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67783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報導:

庫欣氏病新藥 2014年7月起健保給付

庫欣氏病為罕見且複雜的腦下垂體腫瘤之一,會引起皮質醇分泌過多,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有1至3例,發病年齡高峰期在3、40 歲間,患者會出現肥胖、滿月臉、多毛、月經失調、高血壓、高血糖等,對生理及心理反應無法控制,並伴隨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増加心血管疾病及感染的風險而致死...(繼續閱讀)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彰化先前針對居家檢疫無症狀者「普篩」,篩出國內的案485、自美國返台探親10多歲少年,一度引發外界對現行防疫政策的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9)日進一步公布針對案485的病毒培養結果,強調只要完成14天居家檢疫,其...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無視居家檢疫禁令,兩度擅自外出趴趴走,新北市衛生局今(9)日已裁罰50萬元、並強制送集中檢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在例行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由於李萬吉非確診病例,接觸者並不需要自主健康管理;另外,指揮中心...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短期商務人士入境申請縮短居家檢疫」名單又有變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9)日宣布,由於越南本土疫情趨緩,近2周僅零星個案,即日起自中低感染風險國家調整為低感染風險國家;另考量香港近期本土疫情亦持續趨緩,連續2周達到...

閱讀詳情 »

▲(示意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莫名其妙心情不好?甚至萌生輕生念頭?當心不是每一次低潮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國內臨床心理師提醒,很多時候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增加心理疾患的可能,因此,學會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技巧非常重要,利用「心情筆記」、「肌肉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