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沒有事情的時候掐掐自已身上的穴位,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哪裡痛就掐哪裡,多掐幾次就不痛了,血脈也就通了,讓自已的血液正常流通。養生其實好簡單的,沒有那些怕困難的朋友們說的那麼難。祝愉快。跟我學習易經養生術防病治病,學習的過程就是診療的過程。學會了病也治好了。很有成就感喲。

 

 

手神門穴:

 

手腕橫紋處,從小指延伸下來,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處:幫助入眠,調節自律神經,改善心悸。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內關穴:

 

位置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幫助入眠,可調節自律神經,抒壓/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舒緩腹脹感,治頭暈目眩。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各手指指甲旁邊:

 

手心拇指(肺經)、中指(心包經)小指(心經)手背食指(大腸經)、無名指(三焦經)、小指(小腸經):抒壓/解除疲勞。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合谷穴:

 

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或著食指拇指併攏,虎口處出現隆起肌肉,狀若山丘,往後走為山谷凹陷處,即是此穴:抒壓/解除疲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避免「中痧」,增進免疫力,提神醒腦,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曲池穴:

 

在手肘關節彎曲凹陷處:抒壓/解除疲勞,有疏風清熱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髮危機,可讓肌膚循環改善,避免「中痧」。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勞宮穴:

 

中指及無名指往下延伸交會的凹陷處,位置大約在握拳時,中指點於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腦、清心安神。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手指的肺穴:

 

無名指第一指節中點:解除掉髮危機。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手指的肝穴:

 

無名指第二指節中點:解除掉髮危機。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以兩邊耳尖劃直線與鼻子到後頸直線的交叉點: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髮危機。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風池穴:

 

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拇指往上推,在脖子與髮際的交接線各有一凹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改善頸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頭痛。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承泣穴:

 

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睛明穴:

 

眼頭起點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

 

攢竹穴:

 

約眉頭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轉折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魚腰穴:

 

眉毛中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絲竹空穴:

 

眉尾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太陽穴:

 

眉梢與眼角之間,向後方約一指寬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髮危機。

 

 

 

 

耳穴中的脾、胃兩穴:針對腸胃不適、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門(位於耳上方三角窩處)、心區、內分泌及皮質下等穴:針對疲倦且睡眠品質不好。
耳穴中的髖點、膝點及頸椎點等處:針對腰痠背痛。

 

 

足三里穴:

 

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陰陵泉:

 

膝蓋下方,拇指與食指由膝蓋往下,扣住脛骨兩側縫隙可壓到一凹陷處,小腿脛骨內側緣,往上推到盡頭的地方: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翻攝自蘋果日報)


三陰交穴:

 

腳內踝最高點上方約四指幅:改善失眠。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陽陵泉穴:

 

小腿外側,膝下1寸之凹陷,腓骨小頭附近:改善腿酸腿粗。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承山穴:

 

踮起腳尖,足跟輕提,在小腿肌肉正中出現凹窩處:改善腿酸腿粗。


湧泉穴:

 

位於腳底人字中心,往下約1/3處的凹陷處:改善失眠。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身體

 

水分穴:

 

肚臍上2公分處,腹部中線上:修飾曲線,恢復窈窕。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關元穴:

 

肚臍正下方4指寬處,腹部中線上:修飾曲線,恢復窈窕。
膻中穴:位於兩側乳頭正中間與胸骨中線的交接點:情緒鬱悶、心悸、焦躁等有緩解作用。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肩井穴:

 

位於第七頸椎下與肩膀外高骨突起(即鎖骨肩峰端)連線中點:消除肩膀酸痛,幫助入眠。

這些都學會了,小病基本上不用看醫生了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5歲X先生研究所畢業後在園區工作,升上單位主管壓力大,開始用酒與安眠藥處理失眠,前陣子朋友在介紹下使用藥物提神,某天被警方循線查獲為安非他命使用,進而到戒癮診治療。在返診一段時間後,他主動跟醫師談到壓力、睡眠障礙、焦慮以及飲酒習慣等問題。在醫師建議下,先結合藥物與會談...

閱讀詳情 »

2022.4.28更新【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2年4月28日為止,已經有860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年1月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人類的睡眠型態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尤其銀髮族對睡眠的生理需求會愈來愈少,睡眠愈來愈片段,且更容易受到環境、外部刺激等干擾而導致失眠。 治療失眠有3方式 銀髮族用藥需注意 目前治療失眠的主要方式分為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及藥品治療,其中藥品治療又以鎮靜安眠藥為主。食藥署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林女士每天習慣上菜市場逛逛,採買家庭必需用品,家人近日發現,林女士會一直重複購買同樣的東西,比如說拖鞋,即便家中已有足夠的拖鞋,她仍是一直購買,並且堆滿了整個衣櫃。經家人勸說後,仍無法停止重複購買的行為。 另一位林先生年輕時是一位帥氣的飛官,隨著年紀增長,記性漸漸變差,也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