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過動吃藥是治療? 還是壓抑?

過動吃藥是治療? 還是壓抑?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過動症孩子一定要吃藥嗎?是治療過動症,還是壓抑孩子身心?為了替過動兒孩子發聲,一群家長發起一場「有教無淚,藝起護兒」拒絕藥害健走遊行活動。

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

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醫師表示,「我們努力在這個心裡健康領域傳遞安全、無副作用的多元治療訊息,希望帶給患者、家屬及社會安定的最佳解決方案。一路走來,真的很艱辛,但是我們的確讓人們開始面對真相,民眾開始發覺自己有『知』的權利,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

好動孩子 游泳運動發洩精力

現場請到親身經驗的兩位家長分享教養過動孩子的心路歷程。小林媽媽(化名)的孩子好動,老師不斷「提醒」媽媽要帶孩子看醫生,小林媽媽開始在放學後陪伴孩子到公園運動、去游泳,發洩精力,孩子晚上便能靜下來讀書。

改變環境不再被學校抱怨

另一位小凱媽媽,孩子在三年級時碰到非常注重課業的導師,因為小凱愛講話愛玩,被建議要去看醫生。吃了一個月的藥,孩子不再對媽媽撒嬌,只是呆著不動,小凱媽媽發覺情況不對,停止給孩子吃藥,並且決定轉學。改變環境後,孩子再也沒有被學校抱怨有問題了。孩子現在是一位武術教練。

藥物的副作用被輕描淡寫

一名參與遊行的民眾表示,「精神科醫師從未讓我們知道,在治療ADHD藥物利他能的仿單(說明書)上列著該藥物會導致服用者有精神病症狀(幻聽、視幻覺)、導致自殺意念等副作用。為什麼這麼危險的藥物開給我們孩子時,只是輕描淡寫呢?」

藥物治療並不適用所有孩子

主辦單位指出,由衛福部核發的利他能仿單上寫著,「診斷必須基於完整的兒童病史與評估,而不能單憑其出現一項或少數幾項的特徵就下結論。藥物治療並不適用於具有這些症狀的所有兒童」。然而現今我們的孩子卻僅憑幾個題目,就決定孩子的童年要吃藥度過,而且還不知何時才能停藥。抑制行為、思考與活潑的精神科藥物,只會帶給家長父母無盡的淚水,台灣不要一個充滿淚水的未來,要的是一個適性發展、陽光活潑的未來與健康的世世代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996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自從國內疫情3級警戒以來,全台最關注的焦點新聞,莫過於「疫苗」話題,從一開始國內採購不利,後來國際間日本、美國紛紛展現真友誼,接連捐贈疫苗給台灣,到最近郭董、台積電、慈濟的疫苗採購專案傳來好消息,國人對於疫苗短缺的恐慌,才得以安心。 「疫苗預約平台」正式上線 施打順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台灣與全世界仍面臨新冠肺炎嚴峻的挑戰,在尚未找到有效並可廣泛運用於所有人的療法下,目前大多只能透過症狀與支持性療法等待病患自己好轉,因而有些人開始轉而尋求中醫的輔助治療。「疫病」流行期間 中藥材新解方新冠病毒屬中醫「疫病」的範疇,自古以來,中醫在面對疫病的治療上已累積了豐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對於身體活動量不足且體能差的長者除醫學診斷上應注意的身體活動禁忌外,以增加日常性活動為優先,像是練習從坐姿到站姿所需的肌力及移動時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可能發生跌倒的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原本充滿彈性的血管,可以擔負心臟跳動的血液衝擊力,但隨著年紀增長血管漸漸不具彈性、越來越硬,血液衝擊力忍受力也隨之降低,慢慢的血管可能會出現致命血管瘤,腎臟與腦部等器官也會受損傷,心臟有肥大等跡象以致健康開始惡化;雖然血管硬化與老化密不可分,但減少接觸不良物質與改善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