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疲勞、抵抗力弱 易顏面神經麻痺

長期疲勞 抵抗力弱 易顏面神經麻痺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汪芷安報導)一名17歲的黃姓高中生,長期熬夜唸書拚學業,某天起床突然左邊眼睛無法閉合,剛開始眼睛、耳朵有灼熱、疼痛感,後來病情越來越嚴重,臉部開始抽搐,嘴角沒有力氣,含水也會不自覺流出來,抬頭紋也消失,風池穴有疼痛感。聽說有一帖藥幾萬元保證治療好的偏方,但因家中經濟無法負擔而作罷,心情相當沮喪,由於臉部異狀明顯,後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前往中醫求診,醫師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約2個月,服用中藥與針灸雙管齊下,目前已經痊癒。
開業中醫診所中醫師王繼榮表示,顏面神經麻痺與感染有關,在發病前有感冒、喉嚨痛、發燒等受涼跡象,沒多久一邊面頰肌肉會沒有力量,眼睛閉不起來,是病毒造成第七對顏面神經麻痺,眼皮的開合、嘴角肌肉都會受影響,長期身體疲勞、抵抗力弱也較易感染。(以上這串同時也是西醫理論,所以不用強調以中醫觀點)
顏面神經問題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屬於周邊型,主要症狀為額部皺紋消失、眼睛無法閉合、皺眉與面部反射消失等。在急性期治療第1至2週會選擇清熱散風邪的藥,荊芥、防風、白芷、羌活、柴胡、薄荷、菊花、連翹、金銀花,在此時期熱性補藥勿服用,尤其是黃耆、人參、當歸、川芎。約第3週開始針灸,針對顏面神經分布區的穴道,翳風、陽白、四白、下關、頰車、顴髎、迎香、合谷等為主穴治療。
現代人為了增強免疫力,會自行服用安迪湯作為平日保養,藥材包括黃耆、枸杞、紅棗,黃耆雖然有補氣補虛效果,但不要誤認顏面神經麻痺就是體虛、沒力氣,需要補氣就亂服用補藥。有外感病、傷風、咳嗽、顏面神經麻痺都不適合吃黃耆,只會把病程拖延更久。
王繼榮提醒,顏面神經麻痺並不是得病後就終生免疫,屬於受風邪就會復發的疾病,平日須保護脖子、注意肩膀以上不要受涼,運動後也須把汗水擦乾避免感冒。飲食也須注意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上火食補勿食,如果有眼皮閉不起來或是一邊臉無力就須提高警覺,需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512

相關推薦

早上起床時,你睡眼惺忪,搖搖晃晃的走到浴室梳洗。接下來,抓起餐桌上的杯子隨意倒入冰箱裡的飲料或剩餘的茶水,呼嚕呼嚕的直往肚子灌……,然後滿臉疲憊的接送小孩或上班…… 如果你從來沒有早上喝第1杯水的習慣, 你可能不知道原來晨起水大有學問! 為健康...

閱讀詳情 »

  吃地瓜嘍!它在日本可是有「長壽食品」的美譽哦!眼下正是吃地瓜的季節,小女子是地瓜忠實粉絲,怎麼吃也吃不夠,快來瞭解瞭解地瓜吧! 營養分析 一、飽腹低卡 食品名稱(每100克可食部) 熱量(千卡) 膳食纖維(克) 地瓜99 1.6 面條284 0.8 稻米346 0.7 三種食物對比結...

閱讀詳情 »

  1 .耳朵大的孩子 俄羅斯喀山國立大學穆斯塔芬教授提出:人的創造力與耳朵的大小有關,耳朵大的孩子智商較高。如果再仔細比較一下兩隻耳朵的大小,尚可進一步判明孩子未來的成才趨勢:右耳較長的人,將在數學、物理學等精密科學方面取得成就;左耳大者,則易在人文科學方面有所作為。&nbs...

閱讀詳情 »

皮膚覆蓋於人體的表面,可以算是人體最大、面積最廣的器官,可以反映出內臟的病變。所以從皮膚觀察某些病癥的信號,也是有理可循的。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近年來,醫學界研究發現,不少缺乏典型徵狀或是處於隱性期間的糖尿病人,其皮膚往往會出現種種異常變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反映到皮膚上訊號有: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