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防止憂鬱自殺 傾聽+陪伴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兩年間歷經母親與兒子雙雙在憂鬱症陰影中往生,本身同為「憂友」的麗娟,卻以正面態度轉化親人逝去的痛,自己接受團體輔導,同時致力於憂鬱症分享、推廣,更陸續考取心理諮商師、心研所。走過憂鬱風暴,她強調,親友真心的陪伴與傾聽,是避免憂鬱症患者走上自殺一途的最重要方式!

兩年前,麗娟患有憂鬱症的兒子,在發病時不慎墜樓身亡;隔一年的母親節前夕,有紅斑性狼瘡、共病憂鬱症、恐慌症的繼母,因為不想拖累子女而跳橋自殺。麗娟自述,喪子後半年,她藉由團隊輔導人員的陪伴,以兒子生前最愛的音樂,用歌聲走過喪子之痛,後來她考取心理諮商師、心研所,動力都來自於要為兒子與母親繼續活下去。

麗娟18歲時憂鬱症發作,到了30歲才診斷為憂鬱症,目前50歲的她持續用藥治療,並任憂鬱症講座、課程推廣老師;同時扮演憂友家屬與憂友兩種身分的她說,憂鬱症患者平時其實有求生意念,自殺念頭通常只是一瞬間,為避免憂友做出傷害生命的舉動,親友可在平時先詢問自殺念頭的可能原因、有自殺念頭時會先告知的對象,以及會採取哪些行動,以利意外發生的即時應變。

根據肯愛社會服務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合作,針對359位憂鬱症病友、其同事、朋友、伴侶及家人的調查顯示,5成受訪者擔心親友有憂鬱傾向時,表示自殺意念與行動;然而約3成受訪者擔心自己關心卻不知該如何表達、怕自己對待憂友不耐煩、口氣不好。

精神科醫師吳佳璇呼籲,面對憂友,「陪伴」是重要關鍵,若不知如何表達,就單純傾聽,保持規律的陪伴時間,讓他們有所期待;說話時切忌批評或反對他們的言語,如「你想太多、沒那麼嚴重」都不適切,應釋放出「我需要你、我擔心你」的訊息,讓他們感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降低放棄生命的可能。

除了陪伴,身邊親友可尋求專業人士,評估憂友自殺的風險性;吳佳璇提醒,若發現憂友情緒起伏相當不穩,就必須即時打電話至相關單位求援。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196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乳癌連續多年位居我國女性10大好發癌症排行榜之首,每年新增癌友多達8、9千人,大部分癌友術後仍須持續化療,但掉髮、噁心、嘔吐、食慾差、體力下降等副作用實在令人難受。臨床顯示,中西醫整合療法可以降低副作用的不適,讓癌友順利完成療程。   台中66歲的陳小姐,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糖尿病患者若血糖為控制不佳,不僅容易使血管硬化,也可能造成神經病變,導致腳部形狀改變等,引起難以癒合的潰傷,這時就很容易誘發感染,嚴重時恐面臨截肢;安南醫院整形外科及傷口中心主任唐慧君指出,根據足部傷口中心長期追蹤發現,從103年7月至104年6月因糖尿病足而接受手術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台灣,口腔癌為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其中若有吸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民眾,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又為一般人123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純惟表示,當發現口腔內出現潰傷,且持續超過兩週都無法癒合,或口內和頸部出現不明腫塊時,就恐是口腔癌早期徵兆,應盡快就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曾柏亨/台北報導】減肥一直是個難解的課題,雖然減重方式越來越多元,但有些快速的減肥法卻暗藏健康危機。中醫認為肥胖與個人體質、飲食習慣、每天活動量及情緒、肺臟功能失調有關,中醫減重療法不講求躁進快速,在和緩體重的同時,也能雕塑身型。   中醫師楊永榮表示,根據肥胖的表現約可分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