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低溫治療救命 醫:可降低變成植物人風險

低溫治療救命 醫:可降低變成植物人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車神」舒馬克去年因滑雪出了意外,昏迷近半年,醫師用低溫治療法讓他脫離恢復意識。到底低溫治療是什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麟表示,在實施心肺復甦術(CPR)讓患者恢復心跳後,使用低溫療法,能讓患者腦部代謝減緩而形成保護作用。

患者接受CPR之後,低溫治療是作為保護腦部作用的一個動作,主要以人為方式來控制病人的體溫,使患者的體溫保持在32度至34度狀態並維持24到48小時,讓腦部代謝減緩保護腦部不會因為心跳停止缺氧而造成損傷。

張麟醫師表示,由於作CPR當中,患者的腦部容易受到傷害,低溫治療的作用為讓患者在未來有更好的神經恢復。因為腦部神經一旦受傷,後續可能會出現細胞自體凋亡,或是發炎反應而造成二度傷害,低溫療法可以用來避免二度傷害。

雖然低溫治療無法百分之百保證能恢復其受損,但在統計下,神經學表現的比例約提高1/3。臨床上,若患者沒接受低溫療法將可能發生腦缺氧而變成植物人;倘若接受低溫治療,變成植物人的可能性將降低。

低溫治療並不是完全沒風險,其風險包括容易造成感染,以及患者心律不整等問題。張麟醫師說,若患者在接受低溫治療中出現患者不可承受的副作用時,低溫治療將會被終止,如患者心律不整、竇性節律不正常等,所以在接受低溫治療前,必須經過患者家屬簽署同意書。

目前,低溫治療法以朝個人化病情而決定降溫到幾度,而未來醫界目標是把低溫療法提前到急救現場,讓患者神經學表現更好。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801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結合AI人工智慧的人機教育體驗中心啟動了,以目前在防疫的特別時期,無人機可以在沒有警察介入的情況下運作,呼籲民眾自主管理重要性,是一種代替人類接觸的替代品。無人機助防疫 也成學生學習利器泰北高中陳建佑校長說,無人機除了協助新冠肺炎防疫,在未來無人機的應用將更為廣泛,在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清明連假,出門別忘了做好防曬,但該如何挑選合適的防曬產品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俞佑指出,像是防曬係數(SPF)30至50以上、PA值++++或標示broad-spectrum等產品都能有效發揮防曬作用,尤其若從事戲水等活動,則應挑選有防水功能的品項,此外,從事戶...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COVID-19新增個案中,有2名病患味覺與嗅覺都受到影響,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鼻腔嗅覺神經細胞的ACE2受體較多,容易受到外界病毒攻擊,因此嗅覺容易受到干擾,臨床醫師也提醒,嗅覺與味覺能力變差,看診時若不主動說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日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公布新增7例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2名在居家檢疫發現,5名在機場直接攔查時發現。另外,指揮中心擔心居家檢疫人數增加,導致社區傳染風險升高,因此現在規定隔離者只要離開限制場所,就得強制集中檢疫;同時擴大社區採檢對象與條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