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糖」也會影響情緒?!如何讓糖尿病遠離你,這幾招學起來!

「糖」也會影響情緒?!如何讓糖尿病遠離你,這幾招學起來!

台灣糖尿病人口超過220萬,等於台灣有將近10分之1的人罹患糖尿病,儼然成為全民健康殺手,當血糖控制不良,老化更快,眼睛、腎臟、血管神經併發症跟著來,除此之外,攝取過多「糖」也會影響人的情緒,該如何減少糖的攝取及所帶來的危害,TVBS 56台《健康2.0》帶您深入瞭解。

「糖」也會影響情緒?!如何讓糖尿病遠離你,這幾招學起來!

糖攝取過多 對身體有哪些負面影響?

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表示,攝取過多的糖,一旦與蛋白質結合,就會造成蛋白質劣化,就是糖化,AGE (最終糖化蛋白)除了引起老化,更是糖尿病併發症很要命的物質,它會跑到人體各系統角落,累積在神經,就會麻痺遲鈍,堆積在血管,血管就會有動脈硬化,當AGE (最終糖化蛋白)開始堆積,就容易會有器官組職提早老化伴隨而來的併發症。

 

「糖」也會影響情緒?!如何讓糖尿病遠離你,這幾招學起來!

「糖」對情緒也有影響?

挪威奧斯陸大學針對5498位15到16歲青少年所做的調查,顯示每天喝超過800c.c.含糖汽水的青少年,有精神痛苦症狀機率,是一星期喝200~1200 c.c.青少年的1.8倍,出現品行問題的機率,男生高出2.8倍、女生高出4.1倍,而男生出現過動傾向的比率,也高出2倍,整體而言,攝取越多含糖汽水,精神痛苦和過動傾向越高,品行方面問題也越多。

此外,糖不只帶來負面情緒,吃糖會使血糖快速上升,連帶的,胰島素需要快速大量增加,來維持血糖在範圍值,因此體內胰島素濃度就會長期處於過量狀態,使身體產生兩種不良影響,首先是體重增加變胖,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會因過量分泌而提早進入功能衰退,這時候糖尿病就會找上您。有第2型糖尿病的人,雖然外表和一般人都一樣,但大多數體重過重,而且胰臟功能提早老化。

 

「糖」和「醣」 如何分辨?

「糖」也會影響情緒?!如何讓糖尿病遠離你,這幾招學起來!

其實「醣」和「糖」不同,「糖」通常是吃起來具有甜味,「醣」是所有產糖食物的通稱,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按照分子結構可分為纖維、多糖、寡糖、雙糖、單糖,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如飯、麵、水果、奶類。另外,麵粉製品、地瓜、南瓜、馬鈴薯、山藥、芋頭、玉米等,這類食物在不加糖的情況,並不算是甜食,經過消化吸收後,會產生大量的葡萄糖,例如:一碗飯大約是200公克,含糖就有60公克。

無論吃了「醣」或「糖」,經過消化吸收後都會產生葡萄糖,這些增加的葡萄糖需要透過精密的胰島素分泌調節,來維持血糖在一個範圍內小幅度波動,空腹數值約落在70-99mg/dL間,餐後兩小時<140mg/dL,如果不去注意健康飲食,糖尿病就會提早找上門。

 

如何讓糖尿病遠離你?

「糖」也會影響情緒?!如何讓糖尿病遠離你,這幾招學起來!

建議選擇”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將白飯改成五穀、黑米、秈米或糙米;白土司改成全麥土司;一般麵條改成蕎麥麵,都可以讓血糖緩慢上升。不論有沒有糖尿病,將吃飯配菜的習慣顛倒成吃菜配飯,讓主食可以減少,先不添飯,以菜→肉→飯的順序來吃,也就是膳食纖維 → 蛋白質 → 碳水化合物,這樣可以抑制血糖快速上升,像蔬菜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可延長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時間,然後延遲糖分在小腸裡的吸收,延緩餐後血糖上升,血糖的波動也會比較平穩。

另外,運動是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之一,醣可以在飯後被消秏一些,幫助身體減輕負擔,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只要飯後一小時做做家事或散散步,讓飯後血糖升最高的時候,把可能再促使血糖上升的醣消耗,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機會。


精彩節目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 本周日03/19晚上2100《健康2.0》。

《健康2.0Youtube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6月7日即將生活全面大解封,解封後如何兼顧個資保護與疫調需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實聯制措施指引」,強調為了確保個資保護,各場域所蒐集的民眾個人資料,不但要指定專人管理,且最多存放28天之後就必須刪除或銷毀。...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國強行推動「港版國安法」,侵蝕港人自由,繼總統蔡英文宣布「人道救援香港」後,陸委會今(28)天進一步拋出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一旦開放港人來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會反對人道救援,但入台後仍得按照現行檢疫規定來進行。 陸委...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今(28)日又見零確診(持續第7天),且為連續第46天沒有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宣布,再進一步鬆綁醫院探病規定,即日起只要是住院7天以上的病人,每日開放一個時段、每床可2名訪客探視。 台灣疫情越來越穩定,陳時中強調,探...

閱讀詳情 »

▲先治療牙周病,再用陶瓷貼片美化前牙,醫病合作,笑容更自信。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植牙失敗,除了牙周病作怪之外,癮君子可能得先怪自己為什麼不戒菸!國內牙醫師發現,造成植牙失敗的重要因素除了口腔衛生不佳以外,抽菸也是左右植牙成功率的一大關鍵。只有儘早戒菸、提早治療牙周病,才能有效降低植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