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薄片」也難逃!新型大腸內視鏡 專揪「火腿片」瘜肉


「薄片」也難逃!新型大腸內視鏡 專揪「火腿片」瘜肉新一代大腸內視鏡NBI揪瘜肉更精準!致癌率高的瘜肉,是從不到厚度0.5公分的「扁平腺瘤」開始發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羅鴻源形容,這類型的腺瘤就如同「火腿片」,不太能透過傳統白光內視鏡發現,隨著無痛內視鏡窄頻影像(NBI)內視鏡技術的問世,可彌補傳統內視鏡的不足,是早期預防大腸癌的一大利器。

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2012年癌症登記報告結果,大腸癌連續七年奪冠,與台灣人飲食習慣西化、缺乏運動、嗜肉少蔬果有關。羅鴻源曾診治過一位年僅30歲的女性上班族,平常不菸不酒、無家族病史、長期外食的她,自認健康狀況良好,原本想放棄公司安排的健檢,最後還是在同事的鼓勵下參與,沒想到大腸鏡檢查報告中發現,有顆一公分的瘜肉位於乙狀結腸處,切除化驗為零期腸癌。

一般來說,發現大腸瘜肉理方式大多為內視鏡瘜肉切除, 有少數部分瘜肉太大需要外科手術。羅鴻源強調,經由篩檢發現大腸瘜肉並切除,已被證實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76-90%),再者,透過大腸瘜肉切除(特別是腺瘤型息肉)也被證實可以降低因大腸癌死亡的機率(下降53%)。

羅鴻源表示,一般正常瘜肉大小平均都在1公分以下,過去都是使用白光內視鏡檢查,就算是小到只有0.3公分的瘜肉,也能揪出來,不過當瘜肉地基較寬,厚度薄,就不易被看到,例如「扁平腺瘤」;他說,過去有位患者,瘜肉已經長到有兩公分大,但厚度薄、表面與正常黏膜相似,因此躲過了白光內視鏡的偵測,等到發現時,已演變為腸癌。

目前新一代的NBI內視鏡,可彌補白光內視鏡的不足。羅鴻源說明,NBI有三個部分優於傳統白光內視鏡,在照明方式,NBI採用2次藍光曝光,可加強黏膜表面血管的變化;視角更廣,達170度,傳統為140度;另外,口徑小於傳統管徑,降低受檢者的不舒適感。

他進一步說明,使用大腸鏡檢查篩檢大腸直腸癌時,能否正確診斷大腸直腸腫瘤性及非腫瘤性息肉相當重要,NBI是目前內視鏡最新科技,這項原理在於腫瘤性息肉在形成時有新生血管;非腫瘤性息肉 (如增生性息肉) 則無此現象,因此可以正確分辨兩者之差異。

臨床上比較重要的「腺瘤型息肉偵測率」,是大腸鏡的檢測品質的重要指標,NBI好比就像黑白照片轉為彩色照片,從傳統白光到藍綠光,大大提高扁平腺瘤的偵測能力。




本文出處《欣傳媒》《欣傳媒》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相關推薦

魚鰓處發現的黃色顆粒,滲人吧,網上一查說是一種寄生蟲。 今天去菜市場買條鯽魚準備燉,回來洗的時候發現魚鰓的部位有黃色顆粒狀的東西,心想魚卵怎麼長到這裡了,就用水沖,可是沖不掉,才發現是長在上面的。 滲人,瞬間雞皮疙瘩一身。 洗的時候一碰,發現還在動,一看,原來是好多的蟲卵,嚇死我了,渾身的雞皮疙瘩...

閱讀詳情 »

握桿可分為強勢握桿以及弱勢握桿,而球友較常使用的是方正握桿。強勢握桿指的是左手大拇指及食指翻轉過後仍可看到左手三個指節,以及其虎口的V字形會朝向右肩膀外側,且兩手虎口所形成的V字會呈現平行的狀態。而弱勢握桿則是左手大拇指及食指擺上球桿後隱約只會看見一個指節,而虎口方向則會對準身體中心,右手虎口也與左...

閱讀詳情 »

台灣農曆新年即將到來,民眾除了辦年貨外,大掃除也是過年前的重要事項之一,台灣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提醒,除了要注意打掃時的姿勢,以免引起肌肉酸痛外,還要留意清潔劑可能引起的皮膚傷害,呼吸道較為敏感或是有過敏病史者,更要當心打掃揚起的灰塵,可能使得過敏發作。近來因打掃後鼻水流不停而就醫者,約增加...

閱讀詳情 »

螢幕前的車友有誰想要騎得更快更遠的舉個手先?好了,把你的手放回滑鼠鍵上。我想騎腳踏車的朋友無非都希望自己能夠騎得更快一些、再遠一些,但怎麼樣才能順利辦到呢?在此容我先來做個簡單說明。有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事實你得花費更多的力氣去爭取才有機會完成,這過程不但辛苦,也不保證一定有付出就有收穫。為了讓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