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五歲孩子心願:「醫生,我要死的時候,請你一定要親口告訴我」|小百合學醫隨筆

下課時我照慣例去醫院餐廳打牙祭。吃到一半時一位中年婦女走了過來。

「請問你旁邊的位子有人坐嗎?」女人突然發問。

「沒有啊,請便。」

她看起來大約四十出頭吧,感覺挺優雅的。

我們醫院餐廳桌子少,所以大部分用餐時間都會跟其他人併桌。

我不以為意,繼續專心的吃飯

「你是這裡的學生嗎?」女人突然開口詢問。

「是的。」

「喔,這樣啊,我可以耽誤你幾分鐘嗎?」

「請問有什麼事嗎?」

「打擾你一下下就好,可以嗎?」

「這…好吧,妳說吧。」

「今天是我女兒的生日。」女人停頓了ㄧ下,「如果她還活著的話,今年會滿二十歲了。」

我放下刀叉,驚訝的看著她,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麼。

女人接著一口氣說出琳達的故事

「琳達四歲那年得了骨癌,醫生跟我說這是可以治癒的癌症,有九成的兒童都可以痊癒。我們選擇在這間醫院接受手術,希望她可以健康出院。」

「琳達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即使手術非常辛苦,她也從來沒有鬧過脾氣。做切片她也會乖乖的不動,讓醫生可以順利的抽取樣本。」

「半年後她的病情惡化,醫生說她癌症復發了,必須接受化療和放射線療法。」

「琳達不管多麼辛苦,她都努力的活下去。

有一次她告訴醫生:

”Dr. M, 請為我做化療。我不怕痛,我想趕快把病治好”」 

「不過一個月後,癌細胞開始攻擊接琳達體內的器官組織,骨頭,還有免疫系統,琳達身上出了很多紅疹,腹瀉,嘔吐,疼痛。

我們知道她的日子不多了,可是我們沒有人願意承認這件事,也沒有人願意跟她提起。畢竟琳達那時才五歲。」

「她的願望是出院去騎腳踏車,不過她始終沒辦發出院。

她身體一天比一天差,她的頭髮都掉光了,臉也消瘦了起來,肚子跟腿卻積滿了水。」

 

「有天晚上,她突然問我:

”媽咪我的病治不好了對不對?”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只好跟她說媽咪不知道,媽咪會跟你一起努力下去。」

「隔天,琳達抓著醫生的手,又問:

”醫生,Will I always have cancer?”

醫生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

「”那我會死嗎?”

醫生看起來被嚇到了,他跟我一樣,給了琳達一個模糊的答案。」

「琳達嘆了口氣,說:

”答應我,醫生,我要死的時候,請你一定要親口告訴我。”」 

「琳達走的那天,她喘得很辛苦。

“媽媽,我好痛,Can I let go? 我真的好累”

我抱著她,跟她說媽媽不希望看到琳達這麼辛苦」

「”那如果我走了,妳會好好照顧自己嗎?”

我跟她說,媽媽會好好照顧自己,請她不用擔心。」

「”那我在天堂還可以跟你聊天嗎?”

我說,我想可以的,可能不是像現在一樣聊天,但是用另一種方式,用心來聊天。」

「“媽媽,我想是時候了,It's time for me to go.

我只是不明白,不明白為什麼 Dr. M不來跟我說?

他答應過要親自跟我說的。”」

說到這時,女人的失聲痛哭。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一直很後悔沒有親口告訴她,也沒有要求醫生告訴她。其實琳達一直在等我們跟她說。她早就準備好了。」

她擦了擦眼淚,哽咽著說下去:

「我們天真地想保護孩子,自以為是地剝奪她知道生死的權利,殊不知到最後反而傷了孩子。說到底,我們只是沒有勇氣說出實話。琳達早就知道了,可是卻是帶著遺憾走的,她到最後一刻,都在等著我們。」

「有一天,你也會碰到像琳達一樣年紀的癌末病人。如果他問你相同的問題,到時候,我希望你可以鼓起勇氣,告訴他實話,讓他安心的走。」

 

---------------------------------------- 

 

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

癌末的病童大部分都知道自己不久於人間,

孩子對生死的理解比我們所猜想的多多了。

 

有些孩子刻意不問醫生"生死"的問題,

主要原因只是怕父母難過,

可是這不代表他們不想知道真相。

  

如何deliver死亡訊息,是非常困難的課題。

有時對病人來說,從醫生口中得知,

是種解脫。

 

題外話,

這位媽媽當天是來醫院做產檢,

琳達過世多年後,她鼓起勇氣,再度懷孕。

她先生一開始非常反對,因為怕孩子有個三長兩短,自己會無法承受另一個打擊。不過後來終於被太太打動。

 

媽媽最後懷了一個男寶寶。

 


<全文完>

你可能還會想看:

媽媽愛你,你知道嗎?

BABY FRIDAY

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小Baby

 

---
先聲明, 我是男生
因為個性柔弱清純, 所以綽號小百合

 

本文出處: 小百合學醫隨筆

相關推薦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4至2017年統計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得到高血糖比例為10.12%,目前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而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約占50%的糖尿病患者。 1名65歲患有糖尿病的伯伯就診表示,這2年手麻腳麻越來越嚴重,現在寫字時除非眼睛看著筆,不然筆從手上掉了都...

閱讀詳情 »

塑化劑汙染無所不在,嚴重危及健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研究發現,塑化劑除了影響男性發育之外,還與頸動脈早期硬化有關,如果暴露於高濃度塑化劑的環境中,將提高冠心症的風險。 台大醫院教授蘇大成表示,塑膠成品幾乎都會添加塑化劑,才能讓成品具有柔軟、易彎曲、摺疊、彈性佳等特性,因此,不管是居家環境,...

閱讀詳情 »

一直以來味覺和嗅覺都被認為是獨立的感官系統,但國外的細胞生物學家透過遺傳和生化方法探測味覺細胞後,發現其中含有許多已知存在於嗅覺受體中的關鍵分子。 說到美味的食物,很多人通常會描述在嘴裡嘗起來的感受,但最近有研究發現,舌頭的味覺細胞上有功能性的嗅覺受體,也就表示,舌頭不只嘗得出酸甜苦辣的味道,甚至也...

閱讀詳情 »

說起耳鳴、眩暈、重聽,在醫師眼中是關係密不可分的3兄弟,常見原因多會歸咎於內耳功能退化以及腦部血管阻塞引起,因此多半會被認為是「老人病」,隨著生活作息改變,這些症狀的成因也不再侷限於內在,也有可能來自外力衝擊或是外傷所引起。 耳鳴的年齡層下滑,原因來自於現代人生活依賴3C產品,在上下班通勤時戴上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