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錯素,更傷身!5種錯誤吃素法

吃錯素,更傷身!5種錯誤吃素法

原本想吃素減肥,追求健康,沒想到卻愈吃愈肥,甚至吃出一堆健康問題,五種錯誤吃素法,你犯了幾種?


不少人為了瘦身、擺脫疾病,或追求健康而吃素,但有人卻愈吃愈胖,甚至便秘、生理期失調、營養不良……,吃出一堆問題。


主要原因是對吃素的觀念片面且偏頗,例如以為素食只是「不吃肉」,或素食就是吃大量蔬菜水果,長久下來導致營養失衡;再者,吃過多加工精製的素食材,以及採用不利健康的炸、煎等烹調方式,讓吃素反而為身體增添負擔。


營養專家及中醫師從營養調查及臨床觀察發現,國人吃素容易犯以下幾種錯誤:


1飲食精製化,吃過多加工品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觀察到,國人吃素講究精緻及口感,吃很多精製的碳水化合物(白飯、白麵條、麵包,甚至甜食等)及素加工品(麵筋、麵腸、素肚、素肉等),這些食物多半熱量高,加工時加入大量油,或為了增加風味,採取煎、炸方式烹調,長期吃下來容易發胖,並衍生出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問題。


2飲食偏頗,攝食不限量  有些人認為吃素=不吃肉,所以只要不吃肉就健康,其他食物不必節制,甚至認為蔬菜水果是健康食物,多吃無妨,結果愈吃愈傷身。

吃太多蔬菜也會吃出健康問題。例如,長時間大量攝食蔬菜,其中的纖維會阻礙吸收重要的礦物質,如鈣、鐵、鋅、銅等;蔬菜裡的草酸、植酸也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率。

而吃進大量纖維,或者含吸水力強的果膠的水果,如蘋果、香蕉,又沒有喝足夠的水時,反而會導致排便困難。

再者,吃蔬菜容易有飽足感,但吃太多時,會佔胃容量,因而吃不下其他食物,這對於老年人或一些胃口小的人來說,可能造成熱量,或蛋白質、脂肪及其他重要營養素攝取不足。



3蛋白質攝取不足、品質不良  有些茹素者不吃蛋、奶,而且也很少吃豆類、黃豆製品(如豆腐),容易缺乏蛋白質,或是蛋白質的品質不佳,出現營養不良的情形。 



4吃太多油,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偏多 《國民營養調查》也發現,國內素食者也吃太多油,而且攝取的油種類,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主要原因應該是市面上的素製品,或供應素食的店家多半使用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大豆油、葵花油。

這一類油的性質不穩定,容易在高溫烹調的過程中氧化而形成自由基,可能加速細胞老化及導致癌症,因此不宜用來油炸及攝取過多,最好能從不同的食用油,以及各種堅果中攝取多元均衡的油脂。



5長期生食,吃出虛寒體質  從中醫觀點看,有些茹素者長期大量生吃蔬菜,以及吃大量五榖雜糧,容易形成虛寒、痰濕的體質。

中醫師張家蓓指出,大多數的蔬果偏寒涼性,經過加熱烹調,可以稍微緩解寒性,但長期生食蔬菜,則容易讓體質轉變為氣虛、陽虛體質,精神體力不好,稍微動一下就覺得累,怕冷,脾胃功能也受到影響。

加上素食者吃較多五榖雜糧,必須由脾來運化,容易讓脾「過勞」,出現脾虛問題,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6建議少吃加工素料,而多選擇以蒸、煮、滷等少油方法烹調的新鮮食材,以免吃進太多油。

可以每天吃一小把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護心健腦的堅果,如核桃、腰果、杏仁等。

趙強營養師也提醒經常外食的素食者,家裡的食用油不要再選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大豆油(沙拉油)、葵花油,而改為使用橄欖油、芥花籽油、苦茶油等其他種類的油,並經常變換使用,讓攝取的油脂種類更均衡。

相關推薦

男女「性愛」常以訛傳訛存在不少迷思。醫師指出,暑假期間,年輕世代因口腔感染疱疹病毒,求診案例有明顯增加。原本患者多以為是「火氣大」所引起,後問診才知道,不少人卻是因「口愛」所造成的病毒感染所致。 部立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周碩渠指出,國內性觀念開放但大多對性病認識不足,不少年輕族群常誤以為「口愛」不會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名5歲大的孩童,高燒腹瀉4天,明顯腹脹。X光發現腸子明顯漲大,疑似併發毒性巨結腸症,糞便培養亦發現沙門氏菌,經積極輸液治療、肛管引流、抗生素治療之後病情才逐漸穩定。避免食用未熟的雞蛋、肉類、奶類郭綜合醫院兒科醫師鍾寧說明,沙門氏菌感染症為食因性感染的疾病,最常發生於5歲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據推估我國失智人口截至2017年底已逾27萬人,衛福部於2017年12月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由衛福部結合行政院8部會共同推動;衛福部表示,2018年至2019年共將投入約90億元經費,積極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工作,並落實蔡英文總統的承諾。研議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線上諮詢有助於改善負面情緒為關懷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憂鬱防治議題,在網路興起的早期,董氏基金會即建構了一個線上諮詢平台,於每周五晚上八點至九點半,青少年在此平台紓發情緒、提出疑問,與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互動及討論。至今累積9000多人次參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