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現,出生月份決定了你是否容易生病,7月份和10月份出生的孩子得哮喘的幾率最大;3月份出生的人心臟最容易出問題;而11月份出生的人容易得支氣管炎。出生月份和生病之間真的能扯上關係嗎?
這裡提到的研究確實存在,相關論文最近發表在了《美國醫學信息學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上[1]。然而,如果要把研究結果總結成「出生月份決定生病」還是顯得太過了一點。這項研究雖然在出生月份和疾病發生率之間得出了統計學上的相關性,但卻不能證明出生時間「決定」了疾病發生的差異。現在,我們並不清楚這一數據分析結果出現的具體原因。即使不同出生月份的人真的存在健康差異,這種差異也沒有膳食、運動等因素的影響那樣明顯。
研究者做了什麼?
這是一項數據分析的研究。研究者們所做的事情並不是選取出某些受試者進行跟蹤隨訪,而是直接利用了醫院現有的數據系統。
研究中所用到的數據全部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在這裡,就診患者的疾病信息會按統一的編碼格式記錄在數據庫中。研究者們選取了1900 至2000年出生且在該醫院就診的患者信息(樣本量達到了174萬9400人),並通過他們的醫療記錄分析出生月份與疾病發生之間的關聯。這些人在1985~2013年間在哥倫比亞醫學中心接受過治療,他們的平均年齡是38歲。分析發現,在不同的年份和性別之間,各月份出生人數的分佈保持穩定。
在此之前,也有一些研究分析了特定疾病(例如哮喘)與出生月份的關係,而這項研究並不滿足於此。這次的研究者們採取了「廣撒網」的策略,他們共分析了1688種疾病,希望找出其中和出生月份有關的部分。
結果,他們在浩如煙海的數據中發現了55種疾病與出生月份存在統計學顯著的相關性。這些疾病中既有哮喘之類的呼吸道疾病,也有高血壓之類的心血管疾病,以及前列腺腫瘤、蟲咬(Nonvenomous insect bite)之類更加雜七雜八的情況。在這55種「相關」的情況中,有16種是在既往發表研究中沒有被提到過的。
研究能說明什麼?
一百多萬的龐大樣本量可能會帶來可信的感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所能提供的僅僅是統計學分析上的現象而已。對於這些疾病和出生月份的聯繫,研究者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原因解釋,單憑這些數據也不能直接證明出生在某些月份就一定會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直接利用了既往的醫療記錄數據,這樣做對統計分析而言十分方便,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難以分析和控制眾多潛在的影響因素。很多疾病的發生機制相當複雜,從遺傳因素到個人生活習慣以及環境都在其中發揮著作用,而醫院的醫療數據庫並沒有對這些因素的完整記錄,我們也很難直接從醫療數據中分析出生月份和疾病到底是通過哪些因素聯繫起來的。即使出生月份真的關係到發病率,這樣的相關性也只能算是一種初步的提示。這種信息或許可以提示流行病學研究者,啟發他們發現影響疾病的新的風險因素,但是它對日常生活並沒有直接的指導意義。而且,這些相關性是否真實存在,通過一項單一的研究也還無法確定。
除此之外,在這種「廣撒網」、分析大量指標的研究中,也不能忘了對多重比較的問題留個心眼(在《喝橙汁健腦?證據還太弱》一文中已經說到了這個問題)。好在這一次研究者沒有忽略這個問題,他們也對顯著性檢驗的標準進行了校正。
由於季節的更迭,在不同月份之間,確實有一些可能影響健康的因素會出現週期性的變化,例如空氣中的花粉(潛在過敏原)濃度,以及光照強度(可影響維生素D水平)等等。此前也有研究發現了季節與人體一些特質的相關性(註:這些研究是在北半球進行的,南半球季節對應的時間要反過來。更多閱讀:長得胖?要怪就怪出生季節),但對於出生月份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我們目前所獲得的信息還比較有限。而且,研究者也特別指出,與膳食和鍛鍊等因素相比,出生月份造成的疾病風險差異並不大,不值得過度擔心[2](The risk related to birth month is relatively minor when compared to more influential variables like diet and exercise)。
總之,這項研究或許為流行病學研究者帶來了一些新鮮的提示,但我們並不需要因為自己生在了「看起來不太好」的月份而感到憂慮。畢竟,我們現在還有很多機會來改善自己的健康,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