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嗜吃油炸、零食 國中生患高膽固醇

不少年輕人嗜吃麵包、即溶麥片、薄片起司cheese food、炸物等食品,當心未來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引發猝死風險恐上升。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臨床觀察發現,大學生、年輕上班族,低密度膽固醇飆破200mg/dl,已經有猝死危機,問題是出在反式脂肪酸,多出現在加工食品中。台灣外食族多,醫師提醒,盡量在家烹調料理,並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有效預防膽固醇上身。

洪建德說,影響膽固醇高低的關鍵在於食物中「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綜合。其中反式脂肪酸的影響力是飽和脂肪酸的10倍、膽固醇的100倍。他強調,大部分的人都只在乎食物含有的膽固醇,而忽略反式脂肪酸才是引起血中膽固醇高的元凶。所以剛認識膽固醇的人會認為,只要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以及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紅肉,改吃白肉,但膽固醇依舊降不下來。

台灣外食族多,吃進肚的大多都是食品,而非食物。食物與食品有何區別?洪建德說明,食物是未經加工的,或自然發酵的;食品則是加工後的產物,但是界線模糊。食品可能為了長期不需低溫無菌保存,添加了過量防腐劑;為了增加色澤彩度,添加色素;為了增加白色明度,添加氧化劑、螢光劑、漂白劑等;為了增加稠度,添加增黏劑、起雲劑、填充劑;為了增加口感,添加反式脂肪與界面活性劑。

食品為何會有反式脂肪?洪建德解釋,食物在加工的過程反覆煎炸,需要安定的反式脂肪酸、或飽和脂肪酸。一般家庭用油,為富含多元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健康油脂,加熱後迅速氧化,一天內就會發生酸臭,產生油耗臭味,所以不容易要求加工食品同時注重健康(低熱量、低氧化物、不含反式脂肪、便宜、無添加)、安全、安心、廉價、全部最大化,而且並存。

常會被誤認為是食物的食品,包含即溶加工麥片類、肉品加工類、精肉類、核果類、加工滷味、加工乳品、以及台灣人愛不釋手的油條、燒餅、抓餅、蔥油餅也都有反式或飽和脂肪。

洪建德說,25年前曾經針對小學學童以及青少年,進行膽固醇數值測量調查,以176mg/dl總膽固醇作為標準,結果發現五人當中就有一人出現膽固醇過高問題;但現在門診觀察,年輕人總膽固醇高於300mg/dl以上數值竟比比皆是,將來都可能會有心血管疾病問題,猝死風險高。這些患者的共同點,都是外食族、愛吃油炸物以及麵包。

洪建德呼籲,預防膽固醇過高,以及預防新陳代謝症,儘量能自己在家做飯,並常用清蒸、水煮、鹵煮、涼拌,或烘烤方式烹調,並提醒應養成運動習慣,在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才能有效和高膽固醇說掰掰。此外,已經有高膽固醇血症者,為了在併發心血管病之前,在專家的疾病管理下,還要加上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血中膽固醇,進而減少日益增加的心血管關聯的十大死亡原因。



相關推薦

端午節臨近,家家戶戶開始飄起了粽子的香味。不過在台州市黃岩區澄江街道的居民看來,粽子不過是個「舶來品」,對他們來說,只有吃上一盤「蟲子」,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過端午。 這個習俗外人看了,難免會覺得驚悚。一條條肉乎乎的蟲子,拿炭火一烤,黃澄澄的樣子,有幾個人能下得去嘴?據說,當地剛嫁入門的新媳婦,一年...

閱讀詳情 »

27歲的衢州常山媳婦董冰(化名),6月14日早上被發現時,身體已沒有溫度。 當時她側臥在床上,手裡還捏著一部智能手機,眼睛還盯在手機上——手機屏幕定格在淘寶毛線類商品頁面。 董冰的丈夫汪海斌凝噎道:「她是想買合適的毛線給娃打毛衣。」 錢江晚報記者日前從常山縣公安局獲悉,經法...

閱讀詳情 »

台灣一名54歲的邱先生,有超過30年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在2014年底因為口腔潰瘍至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求診,發現罹患中期口腔癌,不幸的是,內視鏡檢查又同時發現了中期食道癌及下咽癌。經達文西機械手術輔助,已進行口腔癌、食道癌切除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當下只想放棄治療!」...

閱讀詳情 »

夏天吃冰最有fu了,不過吃冰也是有「撇步」,例如避免加芋圓、蜜餞等高熱量配料、飯後1小時再吃冰、每週不超過2次等等,有了這些原則,就能放心吃冰了。吃完正餐,還想吃個甜點,炎炎夏日,冰品當然是最佳選擇啦!不過吃冰也是有方法的,例如,吃飽飯後,最好間隔1小時再吃冰、每週不超過1~2次、氣喘發作時別吃冰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