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塑膠袋裝熱食好方便? 當心吃下三大毒!

塑膠袋裝熱食好方便? 當心吃下三大毒!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美食節目好吸引人,常不知不覺就筆記起來,納入口袋美食名單。但是你有發現嗎?為什麼盛裝食物的器皿都是塑膠製品?這樣真的「吃的安全」嗎?專家表示,用塑膠餐盤時,消費者可要當心了,即使食物好吃又不黑心,但熱食一旦碰到塑膠器皿,可能溶出三大毒素,讓你不知不覺吃下肚。
別小看一個小小塑膠碗,它裡面含有的化學物質,可能多達上千種。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塑膠製品遇到產生的危險性多,超乎一般民眾想像。試想,要做成一個塑膠成品,從上游化工廠到下游工廠,這中間為了使物品能夠有「可使用性」,大多會加入塑膠添加劑、防水塗料、阻燃劑;再者,要使塑膠成品能夠抗氧化、耐光線、耐高溫,這其中又加了不少的化學物質。
塑膠器皿,三大天敵,三大毒性。
吳家誠教授表示,這類的塑膠器皿,一旦遇上「高溫食物、油性液體、酸性物質」接觸,就容易溶出三大類毒素: 

  • 重金屬:如鎘、鎳,鎘中毒可能導致肝腎壞死;鎳中毒嚴重者則會死亡。
  • 環境賀爾蒙:如大眾周知的「塑化劑」就是環境賀爾蒙之一,臺灣人體內塑化劑普遍超標,美國環保署還因此認定,台灣肝癌人口多與此因素有關。
  • 基因毒:塑膠製品所溶出的化學或有害物質,藉由進食進入人體當中,直接透過血液輸送,到達細胞,若是進入細胞核中,可能因此傷害基因,毒化後使得細胞變質,此時若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將其排除,罹癌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
其實,在發展快速的台灣社會,還是隨處可見攤販、小吃、夜市使用膠素容器在販賣外帶食物,甚至不少業者都用塑膠臉盆放入炒飯、炒米分等等食材。對此,吳家誠教授呼籲,小小的飲食習慣,對人體可是有大大傷害,建議民眾與業主,可向國際學習,使用無上釉彩的瓷器、玻璃,或是使用304不鏽鋼餐具。但教授強調,使用304不鏽鋼餐具也得注意,盡量避免高溫、油質與酸性物質,也可能會溶出重金屬。
教授指出,「食的安全」,不只是食品安全,應從整體性把關,如盛裝食物的器皿著手,若是用了危險性高的容器,不管多美味、多健康的食物也會被汙染,對健康也是一大危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877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研究顯示,肥胖與第2型糖尿病有很強的關聯性。身體累積過多脂肪,尤其是內臟脂肪,會增加胰島素抗性(指身體細胞對胰島素反應變差),並降低胰島細胞活性。而這正是目前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第2型糖尿病人有56%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kg/...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近來疫情趨緩,指揮中心開放戶外運動不用戴口罩,讓許多經典的路跑賽事也開始恢復舉辦。不少路跑運動咖都開始加緊練習,摩拳擦掌準備上場比賽,而因宅在家好幾個月而多了圈肥肉的民眾,也想開始運動,甩掉肥肉,重拾往日的健康生活。 不過在路跑期間,該怎麼吃才最健康呢?開始將路跑習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賴欣平報導】全身的動脈粥狀硬化 周邊動脈阻塞血流不暢通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多數民眾耳熟能詳,若是發生在全身周邊動脈,就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因為粥狀物質或血栓形成而限缩血管內經,減少血流量,動脈逐漸狹窄甚至阻塞。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顏旭霆主治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最早可能出現的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在疫情方面,今天(12日)新增10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8人為突破性感染,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在突破性感染個案中,5人打過2劑科興疫苗,其餘3人分別接種過兩劑國藥、AZ與BNT疫苗。 ▲今(12)日新增10例境外移入個案。(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新增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