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翻攝自橘子娛樂,下同)

現今墮胎已經很平常,但你知道墮胎究竟有多恐怖嗎?一位曾經執行過1200多次手術的醫生告訴你真相。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這名醫生名叫Antong Levatino,曾經專門從事墮胎手術,執行了1200多次墮胎手術,但他現在已經辭職,從事抵制墮胎的工作!並製作影片揭露墮胎的可怕。

常規的墮胎有四種:藥物流產、子宮吸引術、擴宮排空流產、引產。

第一種:藥物流產

藥物流產一般用在新生兒還未完全成型狀態,服用相關藥物後,子宮會劇烈收縮,無法繼續給胎兒提供營養,而強迫胎兒死亡!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更可怕的是,服用藥物後,媽媽隨時都有可能排除胎兒,此時胎兒只有幾厘米大,仔細看能看到頭部和手指!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第二種:子宮吸引術

13週的胎兒此時已經基本成型,醫生將具有強烈吸附力的導管插入子宮。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然後導管強大的吸附力,會將胎兒肢解掉,最後胳膊是胳膊,腿是腿,醫生再將殘肢撿出來!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最後將殘餘物刮除乾淨: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第三種:擴宮排空流產

此時胎兒已經長到20厘米左右,骨骼已經形成,就必須使用擴宮排空流產。

醫生先用導管抽出羊水: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然後用“墮胎鉗”將胎兒的身體夾斷,一點一點取出體外。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並清點殘肢,確保所有的胎兒殘肢都被夾取出來,手術才算成功。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第四種:引產

當胎兒超過25週以後,一般實施引產,會直接給胎兒注射藥物,而這種藥物會致使胎兒死亡!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胎兒死亡之後,三四天之後,母親就會將死胎生出來!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不管是哪種墮胎方式,其結果和過程都是觸目驚心的,相信實物圖肯定比這要恐怖一百倍。

最後一句

每一條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我們沒有權利決定他們的生死!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來源:youtube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來源:youtube

墮胎到底有多恐怖?醫生在執行1200次手術之後辭職不幹,揭露墮胎的「這些真相」!

來源:youtube

via-橘子娛樂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呂怡潔 / 台北報導 「彰化吳奇隆」彰化晶華牙醫院長朱晉熙,因外型神似「四爺」吳奇隆負盛名。已有20幾年幫看牙經歷的他,早期幫病人配戴傳統矯正器時,笑稱「綁鐵線時彎線彎到懷疑人生」,因金屬矯正器有時不小心脫線,就得緊急回診處理,治療過程步步驚心。有了隱適美隱形矯正技術之後,患者...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過完年後,國內竟出現「狂瀉潮」疫情!疾管署今(2)日公布最新監測數字指出,國內上周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13萬8千人次,已經是連續2周的上升了,而背後禍首,疾管署分析國內群聚事件,檢出病原體全以諾羅病毒在搞鬼。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國內上周(2月21日至2月27日)...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首批疫苗透過COVAX購得AZ疫苗,而上月底迦納跟象牙海岸已經收到COVAX分配的AZ疫苗,台灣還在苦苦等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2)日強調,這是因為這兩個國家都屬於COVAX的援助對象,所以被分配到印度廠,至於自己花錢買的台灣,仍在等待韓國廠的配...

閱讀詳情 »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嚴峻之時,我國今天再度有好消息,指揮中心表示,今天無新增個案,下午無COVID-19記者會,不過仍有例行記者會。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4,65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72,595例排除),其中955例確診,分別 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