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寶寶出生第二天就要被截肢!只因為婆婆做了「這件事」...家長的愛竟然造成傷害!

2月15日下午,妻子在醫院剖腹產下一女兒。寶寶皮膚白皙,嬌小可愛,全家人歡喜有加。

寶寶出生第二天就要被截肢!只因為婆婆做了「這件事」...家長的愛竟然造成傷害!

由於當天天氣陰冷,擔心女兒受凍著涼,吳先生的母親(寶寶的婆婆)便給女兒準備了厚厚的棉衣。下午4點,在給寶寶穿棉衣時,老人發現孩子太小,而衣服有點大,便找來兩根橡皮筋,捆在女兒的雙手前臂肘關節處,將棉衣固定,不讓冷風鑽進去。捆綁時,寶寶的右手動得厲害,為了不讓橡皮筋脫落,老人便捆了三圈。

16日早晨8點,吳先生給寶寶洗澡時驚奇地發現,寶寶右手前臂全部變成了黑色,腫得比腿還粗,左手前端也有點浮腫。聞訊趕來的醫生判定,正是捆在右臂上的橡皮筋所致。

由於傷情很嚴重,當地醫生建議立即轉院。

「我們已經盡全力了,但寶寶的右前臂壞死嚴重,截肢的可能性很大「寶寶的主治醫師稱。寶寶剛進醫院時,右前臂發黑腫脹,沒有任何溫度,冰涼並且僵硬,說明右手血液循環很差。

醫生表示,經過連日來搶救性治療,通過換藥等治療控制感染,醫院儘量減少寶寶右前臂的壞死面積,盡全力保住右前臂。但即便是肢體保住了,由於神經、肌腱等已經遭到毀滅性破壞,右手功能將喪失。寶寶出生第二天就要被截肢!只因為婆婆做了「這件事」...家長的愛竟然造成傷害!

日常生活中,經常都有人好心辦成壞事。特別是帶孩子的時候,有時本意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卻給孩子造成了傷害。爸爸媽媽為了把寶寶照顧的好好的,偶爾某些善意的做法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家長們應該進一步警覺,防止相似的悲劇再次發生。以下是幾條照顧寶寶的錯誤常識,以後不要這樣了。

●衣服新的必定比舊的好。

理由:嬰幼兒皮膚柔嫩,有的新衣服反而會傷害孩子皮膚,能夠惹起孩子過敏。有些新衣服有很多花邊,沾上奶漬後變硬,更容易割傷孩子皮膚。因而,關於重生兒而言,舊衣服能夠會更適宜。

●小孩兒將貨色嚼碎後喂寶寶。

理由:成年人的口腔內有很多細菌,很能夠傳給寶寶,寶寶身材抵制力差,就很容易生病。

●有些家長以為重生兒長馬牙不吉利,喜愛用針去挑,或用青布蘸淘米水蕩滌。

理由:重生兒抵制力差,口腔內呈現創傷後,很容易形成細菌進入體內,惹起敗血症,重大者危及生命。

●認為出世幾個月的寶寶不會動,順手將寶寶放在沙發和床沿上。

理由:由於寶寶頭骨軟,一旦滾落到地上,極易形成顱內出血,危及生命。

爸爸媽媽為了把寶寶照顧的好好的,偶爾某些善意的做法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家長們應該進一步警覺,防止相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給嬰幼兒放洗澡水,先放熱水後放冷水。

理由:家長倒了滾燙的熱水後,認為已兌好了洗澡水,間接將孩子放進澡盆形成燙傷。尤其是老年人多忘事,或許多人關照一個孩子時,更容易產生這種差錯。正確做法是:先放冷水再放熱水。

●給重生寶寶戴項鏈、頸子系紅繩等。

理由:能夠影響孩子呼吸,重大時招致嬰幼兒窒息。

●讓孩子臨時坐學步車,以為進步孩子的行走性能。

理由:幼兒發育快,一些學步車的高度是固定的,臨時坐能夠招致螺旋腿等畸形。

via

 

寶寶出生第二天就要被截肢!只因為婆婆做了「這件事」...家長的愛竟然造成傷害!

日本731部隊超可怕!為了對抗美軍竟然在「美女體內」植入這種東西...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72例本土COVID-19確定病例,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177例,總計549例,其中基隆市今日再新增18例。有鑑於近期各縣市照護機構、洗腎診所發生群聚個案頻傳,基隆市長林右昌擬定「洗腎診所加強版管理準則」,藉此降低相關機構的群聚感染風險。林右昌表示,在「洗...

閱讀詳情 »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今凌晨發生確診者落跑的事件,71歲確診陳男在家隔離時因失眠到聯醫仁愛院區就醫,院方安排在組合屋觀察突然情緒激動,拿拐杖破壞組合屋玻璃,在經過警方制止,醫師給予藥物後,今上午9時,陳男未經同意擅自離院,調查後發現陳男是通緝犯,警方派員搜查,陳男已於今下午追捕到案。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

閱讀詳情 »

國內疫情升溫,全台仍維持第三級警戒,如何做好人流管制成為防疫的一大重點。疫情指揮中心今下午召開記者會,經濟部常務次長林全能說明,夜市、傳統市場安心採買守則,包括落實「市場減少出入口,落實實聯制分流管制」、「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以及「飲食外帶、禁止試吃、熟食攤有遮罩」,希望透過強化分流方式,...

閱讀詳情 »

北市信義區上週才爆出長照養護機構群聚感染事件,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宣布要調整疫苗施打順序,將長照機構照護人員列入優先施打的名單。今天又爆新北市土城某養護中心發生群聚感染,已知1人染疫後,另25人快篩陽性,緊急清空安置。陳時中表示,疫情對於老年人健康威脅較大,現已在擬定將老年人接種順序提前的計畫。北市上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