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小朋友又吐又拉,你的照顧方式對了嗎? 「急性腸胃炎正確的照顧方式」

小朋友又吐又拉,你的照顧方式對了嗎? 「急性腸胃炎正確的照顧方式」

 

最近急診吐跟拉肚子的兒童非常多,可是我發現很多人照顧的方式是錯誤的,所以我再提醒一次大家照顧的方法:

 

(1)    對於吐的小朋友,其實因為腸胃道發炎了,所以沒法工作,你強迫他工作的後果,就是吐給你看,連藥物都需要腸胃道吸收,所以吐的嚴重的時候,其實連藥物都沒法吸收(但是可以使用止吐塞劑),很多家長擔心小朋友會脫水,所以一直要小朋友喝水或吃東西,結果喝50CC可能吐100CC,結果反而惡化電解質不均衡跟脫水的現象,所以吐的嚴重的時候,應該要禁食,如果小朋友口渴的話,可以用水漱口或是沾濕嘴唇就好,禁食時間不一定,可能是二到八小時,但是禁食時間過久的話,真的會發生脫水現象(例如哭沒有眼淚、沒有小便、嘴唇乾裂等等),所以禁食之後還是一吃就吐的話,合併有脫水的症狀,可能就需要打點滴了。

 

(2)    對於拉肚子是不是要禁食的問題,家長應該會發現,如果吃得愈多,拉得情況也會變嚴重,所以有些醫師可能會教你說暫時禁食,不吃就比較不會拉了,不過新的觀念是可以愈早進食,腸胃炎的病程反而比較短,也就是好得比較快,除非吃東西之後,肚子會痛的得很嚴重,不然的話,我很少會因為拉肚子去要求小朋友禁食。

 

(3)    通常腸胃炎的病人需補充水份跟電解質,有些醫師會教病人喝稀釋的運動飲料,運動飲料的糖份很高,但是電解質不足,尤其是稀釋之後,電解質也被稀釋,所以達不到補充電解質的目的,而且因為滲透壓的關係,反而會惡化腹瀉的情況,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買電解質補充液來喝,很多藥局很方便就可以買到,價錢也很便宜,也不用再稀釋,所以不要再喝稀釋的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了。

 

(4)    如果是嬰幼兒得到腸胃炎,由於腸道中代謝乳糖的酵素(乳糖酶)很容易被破壞掉,所以會出現乳糖不耐的情況,很多醫師會建議將奶粉泡稀釋,目的就是在稀釋乳糖,但是這樣還是拉肚子的話,就要考慮換喝無乳糖奶粉(有時後也叫做止瀉奶粉,但其實沒有加止瀉成份,只是不含乳糖),既然叫做無乳糖奶粉,所以就不需要稀釋,有些醫師還會叫病人稀釋無乳糖奶粉,其實是沒必要的;另外常常碰到的問題是,小朋友改了無乳糖奶粉後,腹瀉情況變好了,有些人會說「無乳糖奶粉養份是不夠的,所以不能長期使用」,這個概念也是錯的,目前新的無乳糖奶粉,只是把乳糖成份去除,營養成份跟一般奶粉是相同的,學者也做過比較,長期喝一般奶粉跟無乳糖奶粉,養出來的小孩身高跟體重都不會有明顯差異,所以可以把無乳糖奶粉喝完再改回原來的奶粉,不要聽信錯誤的觀念把他丟掉了。

 

 

 

 

陳俊仁醫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陳俊仁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r

 

 

 

懷孕 生產 育兒 健康 豐富資訊都在
成長百科www.newlife101.com.tw

  

   ★有任何Q&A問題都可以提出喔! 

  https://goo.gl/forms/YdcyQBmPJdMWUFBa2

  

   ★歡迎加入 “媽媽寶寶成長社”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20427148134835/

相關推薦

有時候這些水果蔬菜是不能吃的,99.9%人不知道! ► 芒果是止血的,但是來月經的人不要吃! ► 南瓜具有升壓、止喘的作用,高血壓的人不能吃。 ► 芥菜、茴香菜、柿子椒具有溫裡的作用,發熱的人不能吃。 ► 山藥、山藥蛋具有補氣的作用,失眠的人不能吃。 ► 馬齒莧、芋頭、苦瓜、雪裡紅具有清熱的作用,陽...

閱讀詳情 »

內視鏡下吸煙者的肺,不想死的都看看!如果不在意就繼續抽你的煙,燒你的肺吧!! 內視鏡下吸煙者的肺,不想死的都看看! 內視鏡下煙肺影像公佈吸煙者肺慘不忍睹 科技的進步確定給人們的健康和醫療帶來了更多希望。但是,為了保持健康,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我們最好及時改變,比如吸煙。 研究人員說,全球每年約60...

閱讀詳情 »

  名人罹癌驟逝,震驚大家,悲不可抑,令人不得不更加警覺到所有可能的致癌食品,在此奉勸各位最好少吃下列10種食物! 其中您最想不到的是過年才吃的東西-------葵花子! 羅文死於肝癌,享年57歲、黃沾死於肺癌,享年64歲、 趙麗蓉死於肺癌,享年72歲、羅京死於惡性淋巴瘤,享年48歲、 ...

閱讀詳情 »

葡萄的功效堪比冬蟲夏草,吃了多年沒人知 (一)葡萄能比阿斯匹林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並且能降低人體血清膽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對預防心腦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二)葡萄中的葡萄糖、有機酸、氨基酸、維生素對大腦神經有興奮作用,常食對神經衰弱和過度疲勞者也有益處。   (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