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新年整腸計畫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琪拉編譯 Photo Credit: Pexel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新的一年又來到,每到年初,大家都有不同的期許。對想要過得更健康的人而言,可以考慮腸胃道大清掃。人體的腸胃道裡面有很多細菌與其他微生物,重新整理這些微生物,對於人體的健康將會是個很好的投資。

人體裡面住著萬億的微生物細胞,超過人體全部的細胞總數逾十倍多,而且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都顯示豐富的消化道微生物可以幫助我們消化與吸收食物中的養分,促進免疫系統,也幫助人體其他作用。相反的,若人體消化道中微生物減少,會致腸胃道傷害,導致過敏與發炎,增加新陳代謝上疾病的風險,例如糖尿病與肥胖等,甚至產生心理上的疾病,例如憂鬱與焦慮。
新年整腸計畫
人體內的消化道維生群在早期時就建立好,受基因,還有出生時是喝母乳或是配方奶的影響。但新的醫學研究顯示我們可以在後天豐富腸胃道的細菌,例如改變飲食作息,多吃各式各樣以植物為基本的食物等。

但是,要改變腸胃道的細菌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沒有人知道會花多少時間。那是因為整個系統已經由你的腸道決定,它決定身體如何吸收與消化營養。因此,如果你已經習慣吃起士漢堡還有香腸披薩當主食,一旦飲食劇烈變化成蔬菜水果,那你的腸胃道可能無法很快的適應,讓腸胃的菌種很快就多樣化起來。

對於此,科學家做過實驗,想知道飲食改變對於腸胃道菌種的影響。他們把實驗群組分成兩組,第一組人攝取標準美國飲食內容,以肉為主食,一些蔬菜及水果,一天攝取約3000大卡。另一組飲食以蔬菜水果為主,較少的動物性蛋白質,一餐中有三分之一為碳水化合物,一天嚴格限制不吃超過1800大卡。科學家追蹤兩組人持續三年,結果發現第二組人的腸胃道的菌種較豐富,而且很多是有益健康的細菌,飲食內容大大影響腸胃道的健康。

這個研究發表在Cell Host &Microbe期刊中。這並不是第一個研究發現飲食的改變會對腸胃道菌種有持續性影響的,很多其他研究有更多豐富的發現。有研究對老鼠做實驗,發現以肉類為主食的老鼠,若飲食急速變化成蔬果為主,牠們腸胃道菌種的改變並不大。

專家建議要培養腸胃道菌種的豐富,必須養成多出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堅果或種子類的飲食習慣。最好是一天要吃到40-50克的纖維,甚至比美國衛生署公布的飲食指南中提到的纖維量更高。

因此,新年新計畫,新年新的開始,大家準備好明天的三餐內容了嗎?

參考資料:
A Gut Makeover for the New Year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的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本土以及死亡個案幾乎天天「加零」,不過指揮中心仍每日下午舉辦疫情記者會,引來資深媒體人黃光芹批評,疫情記者會早已沒有召開的必要性。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9)日下午回應,強調「記者會還是有必要性」、「相關議題大家還是會問」...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疫苗從「打不夠」到可能「過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下午宣布,自購AZ疫苗又一批約67.6萬劑預定今日下午抵台,回應外界關心,國內疫苗若打不完,該如何處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直言,如果用盡各種方法都打不完,「也只能銷毀了」。 指揮中心公布...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下午公布國內一口氣新增10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多達9例都是打好打滿兩劑疫苗仍確診的突破性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前後在柬埔寨接種兩劑中國科興疫苗以及一劑中國國藥疫苗,屬於打了第三劑加強針的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境外移入個案單日爆10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10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例20多歲本國男性早在4月23日就從波蘭返台,但卻在超過7個月後,日前因其他原因就醫後採檢確診。 中央流行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