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爺爺臉上突然長痣還以為是富貴痣很開心,沒想到居然這麼可怕.....沒注意就完蛋了!!

爺爺臉上突然長痣還以為是富貴痣很開心,沒想到居然這麼可怕.....沒注意就完蛋了!!

via

家住礄口的60歲程爹爹在年初時,無意中發現自己右側臉頰長出一顆小黑痣,而且逐漸變大。程爹爹找了位“算命先生”算凶吉,得到此為“富貴痣”的答案。誰知半個月前,他這顆黑痣突然開始瘙癢,並逐漸破潰,出血。到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程爹爹患上了皮膚癌中最常見的基底細胞癌,幸好發現得早,治療難度並不大。

基底細胞癌早期很容易被忽視

專家稱,基底細胞癌多發於老年人面部,這種皮膚癌在早期時可能表現為一顆痣、一片斑,而且色素均勻、邊界清晰,很容易被忽視。

警惕老來得“痣”

一般“癌變痣”是突然長出的,可能為各種顏色,如黑色、紅色等。如果老年朋友的身體暴露部位,特別是臉上,突然長痣,就應警惕小心。

原以為是“富貴痣”,卻是基底細胞癌,真是“一場歡喜,一場空”。幸好,發現的早,治療難度不大。所以,及早發現臉面不不明來路的“痣”,識破基底細胞癌的偽像,就能很好的預防癌症的惡化。那麼基底細胞癌早期症狀有哪些呢?怎麼治療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早期症狀有:

基底細胞癌型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多出現於50~60歲,男略多於女,部位以表皮菲薄富有皮脂腺及經常受陽光照射的暴露部位為最多見,如鼻翼、內外眥、額、顳、頸等處,發生在軀幹者佔10%左右。

基底細胞癌型皮膚癌的早期症狀為淡黃色或粉紅色略高出皮面的小結,表面光滑,伴毛細血管擴張,質地硬,常無疼痛或壓痛。如病灶位於較深面者,經過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後,其表面出現鱗片狀脫屑,之後反复結痂、脫屑,表面出現糜爛、滲血。當病灶繼續增大時,其中央形成一表淺性潰瘍,潰瘍邊緣參差不齊,似蟲蝕樣。

部分基底細胞癌伴有黑色素沉著,此小點色素播散於病灶內並彼此融合呈棕色、黑色或藍色,稱為色素性基底細胞癌,易與惡性黑素瘤相混淆。但根據其病程長、發展緩慢,常無區域淋巴結轉移等特點,可與黑素瘤作鑑別。

怎麼治療基底細胞癌?

應根據年齡、皮損大小和部位加以綜合考慮。理想療法是手術切除或切除後植皮,建議應用Mohs 外科切除技術。不能手術的患者可應用光動力療法、放射療法、電燒灼、激光、冷凍等治療。局部外用維A酸霜、咪喹莫特、5-氟尿嘧啶軟膏等有一定療效。

via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推動分級醫療,要求大醫院門診逐年減量2%,沒想到新政策去年7月才上路,健保署今年首季清查就發現有6家醫院數字「作假」,而動手腳的方式則以將「穩定」病人調整為「不穩定」、重大傷病案件大幅成長、門診手術排除項目案件及「診察費為0」等...

閱讀詳情 »

▲健保推動大醫院門診減量,卻爆出有醫院作假以對。(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為落實「大病到大醫院、小病至小診所」分級醫療,健保去年起祭出大醫院門診每年減量2%瘦身要求,超量部分不予給付,沒想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竟爆出作假以對,利用不實申報「診察費為0」來規避,...

閱讀詳情 »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長照2.0政策施行至今快3年,政府總計投入逾750億元長照基金,市場確實也逐漸活絡多元,只不過,資源總是往最有利益的都市集中。偏鄉,因為人力成本高、案主的照顧難度深,是否存在一種結合「公益」跟「企業」的模式,讓長照的光,也能照亮原住民部落、深山裡的獨居老人? 從林伯山的家門口望...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癌症病人參加新藥臨床試驗,是抓住最後一線希望?還是當了白老鼠?根據食藥署最新統計,國內去年一共有331件新藥臨床試驗申請案,絕大多數都是癌症新藥,食藥署直言,不少經標準治療無效的病人幾乎是搶破頭想參加,但食藥署提醒參加臨床試驗有利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