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生活中14個致癌因素

生活中14個致癌因素

生活中可能引起人類致癌的因素很多,但哪種風險更大,一直沒有很量化的數據。不過近日,美國《悅己》雜誌邀請了多位癌症專家,以10分制給各種癌症風險因素打了個分。這些專家包括: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預防中心主任特雷澤·貝弗斯博士,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腫瘤外科專家黛博拉·卡普科博士,莫菲特癌症中心及研究所專家喬納森·蘭卡斯特博士以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癌症中心主任彼得·謝爾茨博士等。

吸煙:9.5分。吸煙與80%的美國女性肺癌有關,它還會增加子宮癌、胰腺癌、腎癌和口腔癌危險。

年齡:8.9分。55歲以上人群佔確診癌症病例的77%。人體細胞衰老與不良行為及外部環境都會增加癌症危險。

 

日曬:8.9分。65%的致命皮膚癌黑素瘤與日曬直接相關。

遺傳因素:7.8分。只有5%-10%的癌症具有遺傳性。

 

性傳播疾病:7.4分。人乳頭瘤病毒和乙肝,與某些癌症有關

肥胖症:6.6分。肥胖會提高體內多種激素水準,為癌症提供溫床。

 

飲酒:5.6分。每天一杯酒會增加乳腺癌危險,酗酒更危險。

飲食:5.3分。紅肉和加工肉食會增加結腸癌危險。甜飲料會增加肥胖症幾率,從而增加癌症風險。

 

不運動:5.0分。經常運動可降低腸癌、乳腺癌、肺癌及子宮內膜癌風險。建議每週適度運動150分鐘或高強度運動75分鐘。

避孕藥:4.3分。含雌激素的避孕藥會加重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風險。停止服用避孕藥,其致癌危險會隨之下降。

 

輻射:3.5分。生活中到處都有輻射,輻射較強的醫學檢查危險性更大,但必要檢查不可少。

壓力:1.3分。長期壓力會影響到免疫系統和DNA修復,不利癌症預防。

 

手機:1.1分。近距離打手機損健康,手機免提可能更有助於防癌。

雙酚A:1.0分。多項動物實驗表明雙酚A(多含于塑膠製品中)會增加癌症危險,因此最好避免接觸。

 

甜味劑:0分。沒有確切證據表明人工甜味劑會致癌。

咖啡因:0分。早餐喝咖啡其實可降低基底細胞癌危險。

止汗藥:0分。止汗藥致癌純屬謠傳。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般人以為肥胖、體重過重的人才會得大腸癌,事實上,身材纖瘦的人如果胰島素濃度增加,同樣面臨大腸癌威脅。歐洲一項研究發現,無論一個人身材肥胖或纖瘦,只要胰島素濃度異常增加,大腸癌風險就會上升。 胰島素濃度上升 增加大腸癌風險 研究學者認為,胰島素濃度上升,之所以會造成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最近寶可夢風潮席捲全台,不少小孩子、學生,以及上班族、中老年族群都在瘋抓寶,新北投公園、南寮漁港、旗津等熱門景點都擠滿抓寶人潮,彷彿成為全民運動了。針對此瘋潮,皮膚科醫師施懿玲提醒,如果要在戶外抓寶,一定要記得做好防曬,而且長時間低頭、盯著手機,很容易形成皺紋,加上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每到季節轉換,肌膚往往變得更敏感,特別是有敏感膚質的人,皮膚更容易乾燥、搔癢。皮膚科醫師徐常捷提醒,肌膚水分多寡、保養品滲透壓不只影響整體舒適度,還可能影響肌膚堅韌程度,想要維持肌膚水潤、有光澤,保養品滲透壓很重要。 等滲透壓 皮膚水潤關鍵 徐常捷醫師解釋,民眾泡溫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很多人都以為「頭痛」是因為大腦組織發生痙孿,或是受傷了。但是,其實大腦組織跟頭骨,是沒有痛覺接受器的,也就是當你發生頭痛時,大腦並不痛,而是頭部其他的部位在疼痛。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譬如供應血液到大腦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就具有痛覺接受器,頭皮以及頭部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