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男子嚴重尿失禁 竟是胃腸道基質瘤轉移作怪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一名58歲男性,近日突然小便失禁前往醫院就診,醫師檢查泌尿系統並未發現異常,然而電腦斷層掃描卻顯示在膀胱與直腸間的骨盆腔有10餘公分大的肉瘤,病徵明顯且已壓迫到膀胱、直腸,經由病理切片檢查確診為胃腸道基質瘤復發合併轉移。原來患者三年前到醫院就診時,被發現胃部有4顆胃腸道基質瘤,當時隨即手術切除,術後也持續回診追蹤;沒想到三年後,在遠端的膀胱與直腸間居然出現復發,經再次手術切除後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目前病情穩定控制中。

國泰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陳德芳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好發於腹腔內,而復發的位置通常發生在原發腫瘤附近,其中以肝臟轉移為臨床中最常見的部位。以上述病例來說,基質瘤的復發位置由腹腔轉移至骨盆腔在臨床上實屬少見。

陳德芳醫師進一步說明,無論是原發性還是轉移性基質瘤,在可以手術切除的狀況下,手術切除仍為第一線治療方式。然而即使手術切除,5年內還是有半數的患者可能會復發,且通常伴隨著多重器官轉移。

自2011年起,健保局已將大於等於6公分的胃腸道基質瘤納入術後使用一年的標靶藥物規範,以上述病例而言,患者於初次確診時雖立即手術切除,並且術後使用標靶藥物一年,惟健保給付規範納入術後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只能申請一年。然而,臨床研究數據顯示,術後使用標靶藥物可減少復發風險值達65%,且與治療的期間長短有關;上述患者目前因腫瘤復發已屬於進階性的胃腸道基質瘤而納入健保給付,只要患者疾病控制良好,並無使用期限的限制。

陳德芳醫師說明,胃腸道基質瘤為一惡性度高的腫瘤,術後復發風險的評估準則是近年來醫界不斷討論的重點,目前醫學界的共識是以腫瘤大小、生長位置、細胞核分裂狀況來預測,根據國外臨床數據顯示,高復發風險族群若於術後使用三年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其復發風險比只使用一年者減少了一半,且顯著增加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未來若健保局能根據這份研究結果再次評估術後輔助治療的給付規範,可望能造福更多患者。

陳德芳醫師提醒,手術後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時間長短,對於抑制復發是有相當的關聯性,所以病患應配合醫囑持續規律用藥才是控制的重點,若伴隨副作用發生,也應由醫師判斷患者病況調整劑量,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06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茲卡病毒延燒全球62國,國內3例茲卡病毒境外移入個案,都是外籍勞工;為此,疾管署與勞動署共同製作「茲卡病毒衛教卡」(簡稱橘卡),以英、印、越、泰等4國語言呈現,針對外勞入境國際機場時進行宣導。 62國有茲卡疫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目前全球至少有62國或屬地持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黃軍瑋報導) 澱粉是醣類的一種,坊間流傳澱粉是造成肥胖的元兇,很多人怕胖就因此不敢吃澱粉,但身體所需的三大營養素為醣類、蛋白質、脂肪,其中醣類更是細胞的能量來源,因此不是不能吃澱粉類食物,而是要挑對澱粉吃!澱粉並非造成肥胖的主因,精緻醣類食物才容易使人發胖。 可樂、汽水、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造成貧血的原因很多,除了飲食上所攝取的營養不足之外,可千萬別忽視腫瘤,因為腫瘤也有可能引起貧血;醫師提醒,當出現貧血問題時,應進一步查明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月經與痔瘡都會造成貧血 亞東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世強表示,通常女性出現貧血,有可能是因為月經出血量太大導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眼瞼黃斑瘤常出現在眼皮、手肘或膝蓋等部位,在眼皮上會呈現一塊黃色腫塊,導致原因不明,臨床上約占50%的患者會合併高血脂症,且以女性患者居多;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葉日貴指出,罹患年齡層以40至50歲間為主,部分患者多會誤以為是臉部沒有清潔乾淨造成。 眼瞼黃斑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