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媽媽寶寶

羊膜穿刺已成為產前染色體異常診斷的重要項目,因為羊水中含有胎兒尿液與剝落的細胞,可分析胎兒甲胎蛋白濃度及得知胎兒若早產是否可能造成風險,對醫師與準爸媽來說,這些摩斯密碼能夠一一反映胎兒的健康狀況,進而為未來做好準備...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許世賓婦產科診所院長許世賓 攝影/江建勳 演出/準媽媽康舒喬 場地協力/忠孝世賓婦產科診所

 

Part1 觀念篇

羊膜穿刺的由來

許世賓婦產科診所院長許世賓表示,羊膜穿刺發展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最初在西元1882年時,醫師利用羊膜穿刺來抽取羊水,進而治療羊水過多的問題;到了西元1952年,開始使用羊水來診斷子宮內的膽紅素濃度,以確認胎兒是否罹患新生兒溶血症。隨著技術進步,西元1956年時,國外學者發現可用羊水細胞中的染色體來預測胎兒性別,這也是第一次將羊水用於基因診斷。

至今,羊膜穿刺已成為產前染色體異常診斷的重要項目,因為羊水中含有胎兒尿液與剝落的細胞,可偵測胎兒是否罹患先天性或代謝性疾病、開放性神經管缺損(可分析胎兒甲胎蛋白濃度)及胎兒肺部成熟度(可得知胎兒若早產是否可能造成風險),對醫師與準爸媽來說,這些摩斯密碼能夠一一反映胎兒的健康狀況,進而為未來做好準備。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媽媽寶寶 

手術風險極低

許世賓醫師指出,目前羊膜穿刺的風險已降到極低,可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最主要是因為現代醫師的技術日益純熟,且配合精準的超音波測量,通常都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或生命危險;不過,如果未徹底消毒,或針頭刺進其他部位(例如腸子),可能會導致感染,造成孕婦出現敗血性休克、發燒、子宮收縮等症狀,甚至引起早產,但發生機率也僅止於千分之一左右。對此,許世賓醫師也補充說明:「雖然羊膜穿刺風險極低,縱使術前已謹慎消毒,但少數準媽媽仍會在術後出現子宮收縮、羊水滲漏、陰道微量出血等後遺症,若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準媽媽至醫院回診,檢查之後再配合適度休息,通常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羊膜穿刺的適應症

若準媽媽身為高齡產婦,又擔心染色體異常,不妨進行羊膜穿刺,畢竟高齡產婦的卵子年齡不如年輕女性,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容易出錯,一旦染色體出錯,未來胎兒的智商、器官等可能會出現多重性異常表現;舉例來說,第21對染色體多出一條,便會形成所謂的唐氏症(第18對染色體異常為愛德華氏症,第13對染色體異常則為巴陶氏症)。

 

適合手術的時機

羊膜穿刺的執行時機並非適用於每個懷孕時期,許世賓醫師表示,一般建議在懷孕第16週至第18週之間進行,因為懷孕16週之後,子宮內的羊水會達到200c.c.~300c.c.左右,在羊水充足的狀況下,就可輕易抽取樣本,較不易直接碰到胎兒,且羊水一旦足夠,縱使抽取15c.c.~20c.c.進行檢驗,對胎兒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反之,懷孕超過22週之後,胎兒的身體會越來越大,此時下針便容易刺到胎兒器官,非必要也不建議超過22週後才執行羊膜穿刺。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媽媽寶寶 

羊膜穿刺費用

一般來說,羊膜穿刺的費用介於5,000元至8,000元之間不等,端看各家醫療院所的收費標準,目前政府也提高了羊膜穿刺的部分補助,若身為適應症孕婦,將獲得5,000元補助費用(用於檢驗費用,即染色體分析培養),其餘技術費用的部分,仍須自行負擔。

 

醫師貼心叮嚀

針對產前染色體異常與其他遺傳疾病診斷,羊膜穿刺實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羊膜穿刺能檢測出的疾病仍有限,所以目前更研發出「羊水晶片」診斷,此檢測是特別針對缺失的微小基因片段所設計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唐氏症、愛德華氏症等,還可篩測出高達一百種以上的疾病,例如黏多醣症、小胖威利症等,只要在羊膜穿刺手術當下,多抽取5c.c.即可送驗分析(羊水晶片篩檢需全額自費)。

未來,將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疾病能透過羊水診斷得知,進而讓準爸媽做到事前預防,減少生下異常寶寶之後所產生的負擔;因此,若準媽媽身為適應症族群,不要害怕執行此產檢項目,且羊膜穿刺的安全性與正確性已被大多數醫界人士肯定,許世賓醫師也提醒準媽媽,縱使並非適應症族群,平常仍須對羊膜穿刺具備正確觀念,才能將正確資訊分享給親朋好友。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媽媽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媽媽寶寶

相關推薦

老化是使白內障發生最主要的原因,對白內障的不了解、害怕,都可能會延誤治療,進而引發嚴重的後遺症,澄清眼科總院長吳孟憲醫師表示,曾經有一位醫師娘,因為白內障的關係,覺得家中昏暗,便不斷增加燈光,直到丈夫受不了家裡太亮,要求她去做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並及時做了手術,恢復眼睛光明。 到底哪些是白內障的徵兆...

閱讀詳情 »

整理編輯/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 自民國71年開始,癌症一直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其破壞力與殺傷人,完全不容小覷。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數據顯示,臺灣約有10萬多人罹癌,又有4萬多人死於癌症,將近50%的死亡率,讓人不得不正視、面對。 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暨台灣...

閱讀詳情 »

撰文/李晏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吃完飯後,你是否常有胃痛且悶脹不適的症狀?大多數人都歸咎於脹氣、排氣不順,吃顆胃藥感覺便會好轉;但,臨床上有不少案例,患者長期處於此種狀況,卻在某一次飯後上腹部突然劇烈疼痛,送醫檢查,才發現是急性膽囊炎,必須切除膽囊,讓不少人感到錯愕。  ...

閱讀詳情 »

(親人即將離開世界之前會出現哪些徵兆?研究臨床照顧的專欄作家寫出最常見的8種臨終現象) 生死無常,但是送他們走向生命的終點,卻是每位家人和親人不得不面對的景象。在人生最終的安寧時刻,是否有哪些徵兆可能意味著親人即將離開?根據國際醫療機構《Caring》的報導,長期關注阿茲海默症及臨終照護的女性專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