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穀物沖泡「飲」藏添加物 三大雷區要小心

穀物沖泡「飲」藏添加物 三大雷區要小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
寒流來襲,很多人喜歡泡一杯又香又濃的穀物沖泡飲(穀奶)或堅果飲來搭配早餐,市面上許多的沖泡飲為了增添口感與濃稠度,常常使用堅果穀粉以外的化學澱粉、麥芽糊精、關華豆膠等做為增稠劑,甚至加入各種香精香料來掩蓋穀物天然的臭味或油耗味,但是,化學添加物可能造成身體負擔。程涵宇營養師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時,應該選購成分完全天然的穀物或堅果沖泡飲品,購買前務必仔細辨別成份標示,只要是名稱看得懂的食材大多屬於天然食物,就能吃到堅果穀物的營養與元氣,減少化學添加物的負擔。
近年來,在追求健康的潮流下,食品包裝常常為了符合消費者的喜好,標榜著大大的「無添加」、「沒有化學物質」等字樣,增加吸引力,但若沒有注意「飲」藏的地雷區,可能就掉入產品包裝上的文字陷阱,。
陷阱1:標榜「無添加糖」,卻使用其他類型糖漿或澱粉、熱量居高不下
天然堅果的熱量源自優質的植物脂肪,然而市售非100%天然的穀物沖泡飲或堅果飲,大多添加糖調味,即便宣稱100%無添加糖,也常常可在成分表中看見摻入葡萄糖漿或澱粉類原料,例如:麥芽糊精、葡聚醣、全脂奶粉或各式人工澱粉,來增加飲品的濃稠度與風味,結果營養變少了,源自碳水化合物的熱量反而暴增,甚至達到整體熱量的七至八成,都可能是導致你吃進高熱量的地雷添加物之一。
陷阱2:標榜「無添加人工香精、香料」,卻使用增添風味的化學添加物
穀物堅果飲裡的調味料或副原料也很有玄機,原味堅果不用調味就有天然香氣,但經過加工做成的市售堅果飲後,經常添加各種香精香料,創造濃郁香味以吸引消費者。市面上有許多標榜「無人工香精添加」的沖泡飲,成份表一攤開還是含有改善口感風味的化學添加物,例如「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和「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這些添加物常用作抗氧化劑,同時增加鮮味、類似味精的作用。更引人不解的是,堅果本身就含優質油脂和維生素,但許多堅果飲卻還是添加棕櫚油、調和植物油粉、維生素、礦物質等各種添加物,甚至是連許多民眾都看不懂的化學成分(香莢蘭醛、苯乙酸乙酯、異丁香醇…等)。
陷阱3:標榜「無添加防腐劑、無添加人體有害物質」,玩文字遊戲難看破
無添加防腐劑是最常見的食品訴求,但如果是食品,真正要做到無添加防腐劑,只有一個方法:無菌充填、無菌包裝,在高溫殺菌之後用可靠的包裝材質完全密封,像是保久乳或是罐頭。多數業者若無法做到在殺菌與包裝上的高標準,就很有可能將防腐劑的成分,改為其他名稱的添加物卻標榜「無添加人體有害物質」這樣的說法就更是定義不明、玩弄文字遊戲,消費者千萬要在選購之前,認識清楚。
挑選優質的全天然堅果飲品,少添加、多健康
營養師程涵宇提醒,若在市面上買到攪拌起來相當濃稠,或味道非常濃郁的堅果飲品,就要注意該產品可能含有增稠澱粉或是化學香料。目前已有許多標榜100%全天然的堅果飲產品可供消費者選擇,但得仔細找出食材都是天然成分的優質產品,別只是看到包裝上大大的「無XX添加」字樣就直覺以為沒有化學添加物,要養成選購前看成份表的習慣,並多加注意產品提供的食品安心履歷,直接查詢所有成份來源與檢驗報告,聰明選擇就能少添加、多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554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邱女士今年76歲,因膝關節退化、軟骨破裂導致嚴重痛症,有時甚至會軟腳,出外都需吃力地杵著助行器,別說要「安享晚年」,根本連最基本的行走都有困難。經專業骨科醫師審慎評估及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邱女士還是想保留自身關節,再加上考量術後恢復期長短,她最後選擇施作膝關節微創合併自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現代人因為社群網路的發達,加上美觀意識抬頭,大家都會想要讓自己能成為那萬眾矚目的網美、網帥,雖有賴於目前化妝技術、美肌美顏APP功能都很強大,但展開笑容後卻看到參差不齊的牙齒,對於美麗外在確實扣分不少;而近期隱形牙套專利權期滿釋出,不少廠商看準此商機,搶攻隱形「微笑曲線...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雲林報導】農曆年節前夕,驚傳資深藝人「蔡頭」因肝癌過世的消息。據傳,這位紅極一時的秀場天王,早在去年11月住院時已是肝癌末期了,即使經過治療,仍不敵病魔而撒手人寰。醫師表示,晚期肝癌並不等於末期,隨著免疫組合治療的突破,若能及早積極治療,仍有機會找到生命新曙光。 肝癌初期無症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一名年近七旬老翁,因骨骼疼到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起身,至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起初依循一線健保給付藥物用藥治療,也有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疾病獲得控制,但後來疾病復發,施作FISH基因檢測才發現自己是高風險基因族群,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