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不少人有耳鳴的經歷:總感覺自己的耳朵裡出現時大時小的噪音,有時是“嗡嗡”的鳴叫聲,有時是“噝噝”的電流聲。耳鳴雖然常見,但人們對其的了解卻不多。同時也正因為常見,許多人不把耳鳴當回事。耳鼻喉科醫生提醒,年輕人出現耳鳴多提示有過勞或神經衰弱,中老年人的耳鳴多由年齡因素、高血壓或糖尿病引起,有時耳鳴或為腦中風前兆,要特別警惕!
年輕人耳鳴:
多提示有神經衰弱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龍孝斌主任醫師介紹,耳鳴是一種常見病,在耳鼻咽喉科就診病人中,耳鳴患者佔10%左右。耳鳴通常是指在無任何外界相應的聲源或電刺激時,耳內或頭部產生聲音的主觀感覺。因為是患者主觀感知到的聲音,因此耳鳴的聲音也千奇百怪,但大部分患者是聽到高頻、尖銳的鳴叫聲或電流聲。
龍孝斌介紹,耳鳴的成因複雜,目前還沒有具體定論。大部分年輕患者,都是因為長期睡眠情況不佳,神經衰弱,導致耳神經功能紊亂,從而誘發耳鳴。同時會伴有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易集中、失眠、食慾下降等症狀。龍孝斌表示,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緊張,很多年輕人壓力大,但又難以排解,“不易放下”,導致神經衰弱的高發。此外,頑固性耳鳴也是抑鬱症的表現之一,多發於四五十歲、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對於神經衰弱引發的耳鳴,醫生會選擇活血化淤、神經營養藥進行治療。但龍孝斌特別提醒此類患者,良好的睡眠、規律的生活,做好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健康,對治療這類耳鳴大有幫助。
中老年人耳鳴:
多因高血壓、糖尿病引起
龍孝斌解釋,耳鳴實際上是一種紊亂的聽覺,患者聽覺神經功能紊亂,才聽到一些雜亂的聲音。高血壓、糖尿病等中老年常見慢性病,都有可能影響聽覺神經,導致耳鳴的發生。患高血壓病十年以上的老病號,可能導致耳神經動脈硬化,影響聽神經,伴發耳鳴。中、晚期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全身神經末梢、血管病變,聽神經也因此受到影響,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也會上升。對於這類患者,醫生會先結合以往病史和其他指標,如血脂、尿酸、血糖等,查找出具體病因,進行病因治療。在積極控製本病的同時,就耳鳴情況採取專科用藥,治標也治本。
耳鳴頻率同心跳一致:
提示中耳、內耳血管病變
除了神經衰弱和中老年慢性病導致的耳鳴外,龍孝斌提醒部分波動性耳鳴患者,如果耳鳴的頻率和心跳節律一致,即與脈搏跳動的頻率一致,則有可能提示中耳、內耳部位存在血管病變,比如血管瘤、血管畸形等病變。中耳炎、鼓膜穿孔等耳部疾病也有可能引起耳鳴,此時應該進行針對性治療,耳鳴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很多人不把耳鳴當一回事,但事實上,耳鳴也有可能是中風,即腦栓塞、腦出血等突發性疾病的前兆。據龍孝斌介紹,中風前夕,患者血壓波動大,內耳血液供應受限,會有部分患者產生耳鳴現象。雖然臨床上仍沒有辦法確切預防此類疾病的突然發作,但有以往病史的患者,若出現耳鳴現象,則要警惕中風、腦栓塞、腦出血的突然發生,應及時就醫,以免貽誤病情。
Tips
預防,從生活中做起
龍孝斌提醒有耳鳴困擾的患者,耳鳴是耳鼻咽喉科的疑難雜症,臨床上有90%的病例無法確認具體的發病原因,也沒有特效治療手段。預防耳鳴,還是要從生活中做起,養成愛護耳朵的良好習慣。現代生活充斥著各類電子產品,雖然長時間使用手機對耳鳴是否有影響尚無確切定論,他仍建議,日常生活中少用耳機,打手機時間不宜過長,既減少輻射,也能保護耳朵。同時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選擇合適的方式排解壓力,不要長期精神壓抑,則可有效避免、緩解耳鳴症狀的發生。
來源:羊城晚報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