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魚的體內竟然出現怪蟲...這種魚千萬不能再吃了!

魚的體內竟然出現怪蟲...這種魚千萬不能再吃了!

翻拍光明網下同

喜歡吃魚的朋友們注意了,在收拾魚肚子的時候裡面假如有這種類似面條一樣的白色物體千萬不要再吃了,這是寄生蟲,扁平型絛蟲,一般可以長到數米長。

哈爾濱的單先生在市場買了幾條魚,不料,這幾條魚吃出了問題,這只小魚的肚子裡的寄生蟲長達20釐米左右,單先生說,後來把這個東西弄到盤子裡,他還在動,活的,一般魚肚子裡掏出來的東西哪有活的,所以我們就害怕。買回來的時候魚肚子比較大以為是魚油。

記者隨後來到了哈爾濱市水廠技術推廣總站,這裡的工作人員給了記者答案。如單大爺所說,這種寄生蟲確實是絛蟲,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寄生蟲,它以人、豬、牛和魚類等脊椎動物作為宿體生長,本身不帶有傳染性。

魚的體內竟然出現怪蟲...這種魚千萬不能再吃了!

魚的體內竟然出現怪蟲...這種魚千萬不能再吃了!

魚的體內竟然出現怪蟲...這種魚千萬不能再吃了!

魚的體內竟然出現怪蟲...這種魚千萬不能再吃了!

  ■新聞延伸

  預防絛蟲病

  忌食生或半生肉製品

  據瞭解,絛蟲種類較多,以豬帶絛蟲和牛帶絛蟲較為常見。人若食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活囊尾蚴的牛肉或豬肉會被感染而患上絛蟲病。絛蟲病初期,成蟲居於腸中,影響腸道氣機,引起腹部或上腹部隱隱作痛,腹脹不適,甚或噁心、嘔吐。常在內褲、被縟或糞便中發現白色節片,或伴肛門瘙癢。病久則脾胃功能受損,氣血不充,故在上述症狀的基礎上常伴見面色萎黃或蒼白,形體消瘦,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舌淡脈細等氣血虧虛的症狀。

  平時生活中,市民應注意飲食衛生,改變不衛生的飲食習慣,生、熟砧板、刀具分開,不吃生的或不熟的肉食是預防絛蟲病的關鍵。

via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10月是乳癌關懷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顯示,2020年乳癌已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今年又因疫情影響,乳癌篩檢與就醫意願大幅降低,篩檢量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 最新數據:50歲以下確診者超過5千人根據報告顯示,新確診乳癌人數不到50歲者竟已...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記者林建鋒/台中報導 時序入秋,台中30歲林小姐近來因工作繁忙、作息不定,導致胸悶、夜咳及睡眠不佳等情況加劇,經就醫檢查發現,「吐氣一氧化氮濃度」(FeNO)高達90,顯示肺部氣管嚴重過敏發炎,且血清過敏免疫球蛋白IgE超標、過敏原檢測亦呈強陽性反應,所幸經使用藥物控制後,總算改善惱人的...

閱讀詳情 »

  「人與人的連結」不只可能傳染新冠病毒,還可能與子宮頸癌、外陰癌、肛門癌、口咽癌有關?事實上,透過性接觸傳染的病毒,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威脅性絕不容小覷,除了為人熟知的女性子宮頸癌之外,也可能造成男性感染菜花或多種癌症風險。除了固定性伴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證實,台積電、鴻海、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的第9批BNT疫苗共90.21萬劑,上午已順利運抵桃園國際機場,效期至2022年3月1日。隨著疫苗到貨順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也強調11月將進入打疫苗的「高度滿足期」,要讓已登記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