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76歲老先生耳朵長「痘痘」 一摳竟是耳癌

76歲老先生耳朵長「痘痘」 一摳竟是耳癌

鱗狀細胞癌!耳朵長「痘痘」 一摳竟是耳癌

七十六歲李姓老翁,今年初耳廓突然長出像痘痘一樣的東西(鱗狀細胞癌),忍不住用手去摳,一摳就流血,就醫抹藥一個月都治不好,類似「痘痘」的東西還愈長愈大;求診後發現是耳癌導致。 

李姓老翁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時,耳廓上的不名突起物直徑有一.五公分大;經院方耳鼻喉科門診夾取組織送驗,確認老翁罹患「鱗狀細胞癌」。耳鼻喉科醫師林世倉說,耳癌發生的位置分中耳腔、耳道與耳廓,前兩者發生率低,約一百萬人中,只有一、二人。

鱗狀細胞癌 介紹

疾病名稱(中): 鱗狀細胞癌 
疾病名稱(英):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簡介 
鱗狀細胞癌,又稱為上皮癌,是表皮角質細胞的惡性腫瘤,皮膚癌的一種。可以擴散,但引致死亡的機會較低。一般出現在暴露於日光中的皮膚範圍,但亦有生於舌頭及口腔黏膜,引致結痂或潰瘍,甚至擴散全身。 
病徵 
通常生於慢性潰瘍及結痂的組織上,初期為結實無痛但邊緣粗糙不平的細小腫塊,最常出現於臉、耳及手背位置,生長得頗快,常會潰瘍,在腫瘤生長的中心位置留下粗糙且有時出血的傷處。常見於50歲以上男性。 
成因 
鱗狀細胞癌與其他皮膚癌一樣,與暴曬而過度接觸紫外線有直接關連,而且年紀愈大,患病的機會愈高。其他風險因素包括放射綫、長期患上皮膚病,例如慢性腳部潰瘍、某些化學物品,例如煤焦油、罕有的基因狀況、皮膚上的舊傷口,即痂。 
預防方法 
由於鱗狀細胞癌與紫外線直接有關連,所以預防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接觸紫外線的機會。例如避免在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接觸陽光;當發現自己的影子短時,代表陽光猛烈,應盡快找遮蔭處;使用防曬度最少15度的防曬用品,出門半小時前塗上,每兩小時補塗;計劃戶外活動時,留意紫外線系數。 
治療方法 
對早期患者而言,可以在局部麻醉下用手術切除癌細胞,或者用小量放射治療去直接治理癌細胞生長處。否則,一旦癌細胞已深入皮膚,並擴散至其他組織,那麼治療的效用就不太理想。 
是否有季節性 
否 

什麼是鱗狀細胞癌?

在醫學上, 鱗狀細胞癌 (SCC)是一種形式的癌症類型的癌可能發生在許多不同的器官,包括皮膚,嘴唇,口腔,食道,膀胱,前列腺,肺,陰道,宮頸。這是一個惡性腫瘤鱗狀上皮(鱗狀上皮細胞分化,顯示)。 

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變化與年齡,性別,種族,地理和遺傳學。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病高峰通常在66歲。男性患鱗狀細胞癌的比例在2:1相比,女性。白種人更容易受到影響,特別是那些與公平凱爾特人皮膚,如果長期暴露在紫外線輻射。也有一些罕見的先天性皮膚疾病,易患某些malignancy.In地理位置,暴露於砷井水或從工業污染源可能會顯著增加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鱗狀細胞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腺樣鱗狀細胞癌(Pseudoglandular鱗狀細胞癌) 
透明細胞鱗狀細胞癌(透明細胞癌的皮膚) 
梭形細胞鱗狀細胞癌
印戒細胞鱗狀細胞癌
基底鱗狀細胞癌
疣狀癌
角化棘皮瘤

術語

甲癌的特點是無論在原地'' ''(僅限於原來的網站)創 ''或'',這取決於是否癌症侵入皮下組織,只有浸潤性癌能夠擴散到其他器官,引起轉移。鱗狀細胞原位癌又稱 Bowen病。 

相關條件

Erythroplasia的Queyrat 
角化棘皮瘤是一種低度惡性的皮膚。它起源於 pilo,皮脂腺,和類似的臨床表現和微觀分析,以鱗狀細胞癌,但它包含了中央角質堵塞。據統計,它不太可能成為侵入性比鱗狀細胞癌。 
鮑恩病是一個陽光引起的皮膚疾病,被認為是一種早期形式的鱗狀細胞癌。 
Marjolin潰瘍是一種類型的鱗狀細胞癌,來自非燒傷創面癒合的潰瘍或。 
黑色素瘤
基底細胞癌

皮膚變粗別輕忽 小心鱗狀細胞癌找上身
76歲老先生耳朵長「痘痘」 一摳竟是耳癌

身上皮膚有不正常變化千萬別放著不管!台南市一名87歲老太太,3年前耳朵上皮膚漸漸變粗變厚,老太太原本不以為意,沒想到越長越離譜,到醫院求診檢驗,才發現竟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由於腫腫瘤體積太大加上病人已經上了年紀,在醫生建議下,病人同意接受放射線治療,經過二個月才將病情控制。
  <鱗狀上皮細胞癌>是皮膚癌的一種,約佔國人皮膚癌的四分之一,病因是表皮鱗狀細胞分化異常病變,常呈紅色的丘疹斑塊或結節,病灶表面形成痂皮。
  醫師指出,皮膚鱗狀上皮細胞癌常發生於曝曬部位,與長期紫外線的傷害有關,雖然<鱗狀上皮細胞癌>轉移性較低,但如果患者疏於注意,或是持續不理,皮膚癌會慢慢侵入到皮下組織及神經血管,恐怕會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危及生命。因此,民眾一旦發現有任何皮膚異常變化,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專業協助。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及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共同出版《讓腸胃動起來 》一書   不少人會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胃痛、腹瀉、腹痛、腹鳴等現象,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及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共同出版《讓腸胃動起來》(時報出版)提到,以下這十種症狀,會時常發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吳世豪/台北報導 都市裡熙來人往的街頭,路人們好奇地看著一名行動緩慢的伯伯,伯伯說:「我要去成功嶺當兵!」,您是否也曾經在生活中,遇過此類的特殊情節呢?也不曉得該如何上前提供自己的關心或協助。台灣正面臨高齡社會,還有更多類似的失智者案例,正在我們的周遭悄悄上演。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吳世豪/台北報導 一位白髮蒼蒼的長者著急地詢問著眼前陌生的男子:「請問你有看到我兒子嗎?我好久沒看到他,好想念他喔!」。男子忍著淚水回答眼前年邁的父親說:「爸,我就是你兒子啊!昨天打電話給你說今天要回家看你,你忘記了嗎?」年事已高又罹患失智的父親,是不是已經完全將自己遺忘了?看似電影...

閱讀詳情 »

    今年氣溫轉冷的很快,許多薑母鴨、羊肉爐、火鍋的店家早早就開始營業,每到傍晚更是大排長龍,華人習慣食補,冬令進補儼然成為台灣人的習慣,進補並非壞事。然而在進補的同時,往往也攝取了過多不必要的油脂、鹽份,結果非但沒有因此更健康,反而是越補越胖!中美製藥營養顧問吳美茵指出,以往在冬令進補的食物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