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運動傷害緊急處理原則 "PRICE"

運動傷害緊急處理原則

-運動傷害緊急處理原則 "PRICE"-

使用字頭組成"PRICE"讓我們易於記住如何適當地處理運動傷害。在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中,PRICE是用來做急救處理的,如:處理挫傷(撞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脫位及骨折。這個英文字的意思是"價錢",若能遵守它的原則,可以省下不小的代價。

P=Protection (保護)

           PRICE的第一個字母P代表Protection(保護)。受傷的部位要給予保護,輕則暫時不動它,重則要給予固定,如上石膏、護木,或在郊外用樹枝給予支撐保護。不要接受整復、喬骨、或在受傷部位針灸,因為這會加重局部的組織受傷。

R=Rest(休息)

RICE的第二個字母R代表Rest(休息)。完全的休息,尤其要停止受傷部位的運動。受傷後好好休息可以促進較快的復原。

I=Ice(冰敷)

第三個字母I代表冰敷,冰敷袋置於受傷部位,受傷後48小時內,每隔2-3小時冰敷20-30分鐘。冰敷時皮膚的感覺有四個階段:冷→疼痛→灼熱→麻木,當變成麻木時就可以移開冰敷袋。大約要冰敷20-30分鐘,移開冰敷袋之後,在受傷部位以彈性繃帶壓迫包紮並抬高。

冰敷使血管收縮,減少傷處的腫脹、疼痛及痙攣,受傷之後的立即使用冰敷及減少腫脹關係著復原時間的長短。

使用冰敷的方式

冰袋:以雙層塑膠袋或溼毛巾裝入碎冰置於傷處皮膚上,若皮膚會對冰過敏者,則以一層溼的彈性繃帶包著傷處,再將冰袋置於傷處上,再用剩餘的彈性繃帶固定冰袋。

化學冷敷隨身包:其中含有兩種化學囊,以擠壓使兩種化學品混合,產生化學反應,而有冷卻的效果。當無法取得冰塊時,化學冷敷隨身包就派得上用場。但冷敷包很快會失去冷確能量而且只能使用一次,昂貴較不實用,並有滲漏腐蝕皮膚的危險性。

使用冰敷袋的注意事項

冰敷袋每次使用不要超過30分鐘,因為可能會發生凍傷或神經傷害。

不要讓冰袋直接觸皮膚,以溼掉的彈繃或冰毛巾保護皮膚。

如果有循環系統疾病,雷諾氏病(肢端之間歇性蒼白或發疳,係由寒冷所引起的動脈痙攣),則不可使用。

不要太早停用冰敷袋而轉用熱敷,太早使用熱敷會引起腫脹與疼痛,傷後二日內每天使用冰敷至少3-4次,較嚴重傷害建議在使用冰敷三日後且腫脹有明顯消退才考慮使用熱敷。

在非常酷冷的環境下,不使用濕的彈性繃帶或濕毛巾。

C=Compression(壓迫)

第四個字母C代表壓迫,壓迫使傷害區域的腫脹減小。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受傷部位,例如:足、踝、膝、大腿、手或手腕等部位,來減少內部出血。

包紮壓迫時,從傷處幾吋之下開始往上包,大約以一半左右做螺旋狀重疊,以平均而加點壓力的方式逐漸包上,但經傷處則較鬆些。

以彈繃最大長度70%的緊度來包紮能獲得充足的壓力。觀察露出腳趾或手指的顏色。疼痛、皮膚變色、麻痺、刺痛等症狀出現,表示包太緊,應解開彈性繃帶重包,避免腫脹應維持用彈性繃帶包紮18-24小時。踝關節扭傷包紮時可以用U型襯墊加壓於踝突周圍。

E=Elevation(抬高)

E代表抬高,抬高傷部加上冰敷與壓迫,減少血液循環至傷部,避免腫脹。傷處應高於心臟部位,且儘可能在傷後24小時內,都抬高傷部。當懷疑有骨折時,應先固定在夾板後再抬高,但有些骨折是不宜抬高的。

當然,經過這些緊急的處理後,最重要是要尋求後續的醫療,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藥師,我的慢性藥這麼多種、有的三餐吃、有的睡前吃,常常忘記怎麼辦?」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新引進智慧藥盒系統,全自動為病人分裝每日、不同時段服用的藥品,藥品資訊也會標示在藥盒,方便辨識,尤其針對需要長期服藥者、獨居長者或分藥不便的民眾,大幅降低分錯藥、吃錯藥的風險。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你的手指也有又卡又痛的現象嗎,小心可能是板機指,像是家庭主婦、鋼琴老師、3C族等,因生活或工作經常反覆使用手指,恐都屬於板機指的高危險族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欣蓉指出,臨床上,曾有病患抱怨,手指不僅又卡又痛,彎起來再伸直就像彈簧般彈出去,嚴重時還得靠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過去數年間慢跑運動逐漸在台灣盛行,全台一年間大大小小馬拉松賽事更是高達六百多場次,根據統計,每年卻有高達75%的跑者受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謝明憲醫師表示,路跑可能造成傷害的原因主要是強度、頻率、時間過度、下肢或軀幹等承重關節結...

閱讀詳情 »

延年九轉功是以臟腑按摩為主的養生功法,除了有助於消化與吸收,也有益於調整全身的內分泌與安定神經系統,讓你一夜好眠。 根據臺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的調查,臺灣人失眠的盛行率高達20.2%,表示全臺失眠人口超過400萬人。睡眠品質不佳,不只會令人精神不濟,近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可能是導致失智症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