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戒菸酒檳榔小心癌從口入 男子2度險因口腔癌喪命!

不戒菸酒檳榔小心癌從口入 男子2度險因口腔癌喪命!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台中50歲張先生10多年來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樣樣來,去年因右側舌頭出現潰瘍,確診舌癌,療程結束後他決心徹底戒除惡習,但張先生日前再度因左側嘴巴痛到張不開、出現白斑及潰瘍,確診為頰黏膜癌,所幸及早發現,仍有治癒機會,醫師則呼籲,致癌物會對全口腔黏膜造成永久傷害,最好連碰都不要碰!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徐俊傑表示,張先生去年初發現罹患舌癌,歷經手術、電療後,嚇得再也不敢抽菸、喝酒、嚼檳榔,但除了舌癌外,菸、酒、檳榔引起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也讓張先生長期打不開嘴巴感到困擾,不料近期又因左側臉頰內白斑及遲遲未癒合的口腔潰瘍疼痛,再度確診為頰黏膜癌。


徐俊傑指出,口腔是吸入及吃入致癌物質的入口,尤其對於抽菸、喝酒及嚼檳榔等致癌物特別敏感,三者都有接觸的人,罹癌機會比一般人多達120倍;但即使是一般民眾,也可能因牙周病、假牙對口腔黏膜造成長期傷害,形成慢性刺激,進而罹患口腔癌。


徐俊傑介紹,菸、酒、檳榔等致癌物的刺激,不只是對局部口腔傷害,而是會對全口腔黏膜造成影響,使細胞的腫瘤抑癌基因及致癌基因產生長期慢性變化,衍生出「區域癌化」的概念,意即除了原本出現癌症的地方外,口腔其他範圍也有可能在不同時間,或不同位置出現第2、第3、甚至第4個癌症,就算是已戒除菸酒檳榔者,仍會有這種持續變化的可能,故長期追蹤檢查相當重要。


根據國際口腔癌的報告,口腔癌(不分期別)5年總生存率高達64%,而初期的口腔癌更有極高機會可以完全治癒,徐俊傑提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遠離致癌因子」是杜絕口腔癌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署也針對30歲以上,以及18歲以上原住民有嚼檳榔者,提供每2年1次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若有相關需求的民眾,可至耳鼻喉科或牙科篩檢。


更多NOW健康報導
▸乳癌治療術後預防更重要 HER2陽性患者有新選擇!
▸乾眼症補水就好? 眼科醫師:缺水、缺油治療方向不同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在COVID-19的影響下,眾所矚目的國際運動賽事「東京奧運」順利開幕。少了時差問題,多數台灣民眾雖無法到場加油,但幾乎也能同時在線為選手加油,中華健兒則用他們一場場的熱血賽事,一掃全台因疫情而低迷的氛圍。 衛福部也特別提醒民眾,觀看奧運賽事心情容易緊張,要記得好好保...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110年因應疫情擴大急難紓困已於今(30)日審核完竣並撥款,計核定通過86萬7,704件,發出162億9,855萬元紓困金。 衛福部說明,本次配合行政院紓困4.0政策,針對109年曾經申請擴大急難紓困之52萬3,289位民眾,免再提出申請,由政府主動查調,審核後計37...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今(30)日新增21例本土病例中,14男、7女,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年7月24日至7月28日。個案分布以嘉義縣9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7例、新北市4例、高雄市1例;其中18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有關境外移入病毒基因定序分析,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本周幫8名境外移入個案進行病毒基因定序,7例感染Delta印度變異株,僅有1例感染英國變異株。 ▲7月23日至7月29日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病毒定序結果。(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