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中風會引發帕金森氏症? 醫師提醒「3動作」防血管病變傷大腦

潮健康/郭家和

 

中風後手抖不止?  這些人當心罹患帕金森氏症

三高控制不良,不只增加中風風險,還會引發帕金森氏症?4月11日為世界帕金森氏症日,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鄭智文醫師受訪指出,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落在50-60歲之間,是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發病原因尚不明確,50歲前發生此病則多與遺傳有關。

 

鄭智文醫師說明,帕金森氏症的可能致病原因不一,部份研究認為與接觸化學藥品、重金屬有正相關,比如長期在鐵工廠、清潔工廠接觸到錳等金屬元素,有一定比例發生類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另外,血管問題引發的帕金森氏症也不少見。鄭智文醫師說明,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小中風」傷及大腦基底核,影響多巴胺的分泌,就可能突然出現手抖等帕金森氏症症狀。國人有心血管問題的比例不低,而中風損傷的大腦部份可能從此留下後遺症,甚至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控制。

 

中風會引發帕金森氏症? 醫師提醒「3動作」防血管病變傷大腦

 

帕金森氏症「TRAP」四大症狀 最嚴重恐無法走路

鄭智文醫師表示,「TRAP」是表述帕金森氏症常見症狀的口訣。T(Tremor)是顫抖,尤其是靜止式顫抖,在停止時會手抖但動作時不會。R(Rigidity)指的是僵硬,身體像齒輪般卡卡不順暢。T+R合併就是A(Akinesia),患者會有動作遲緩的現象。P(Postural instability)則是步態、姿勢不穩。

 

帕金森氏症病情多為漸進式發展,鄭智文醫師指出,第1期病情是半邊會抖;第2期是兩側肢體有症狀;第3期開始出現步態不穩;第4期已經無法走路,幾乎走不動或站立困難;第5期可能會完全臥床。

 

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狀況將愈來愈差,介入藥物與適當保養可延緩病情惡化。當有相關症狀時,建議進行緩和、柔軟類型的運動,避免太激烈的運動訓練。行動不穩的患者可介入輔具,幫助行走並減少跌倒。

 

另外,也有「深腦刺激術」的手術治療,經外科手術將晶片植入大腦,有一定程度風險,通常適合年齡較輕、症狀明顯、藥物控制不良的患者考慮進行。病人用藥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出現步態凍結的「開關現象」,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式,應與醫師討論藥物調整。

 

中風會引發帕金森氏症? 醫師提醒「3動作」防血管病變傷大腦

 

如何減少帕金森氏症風險?  出現狀況快至神經科就醫

鄭智文醫師提醒,臨床上不少中風後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的患者,大多有一定年紀,往往合併各種慢性病問題。建議有慢性病的族群應妥善控制三高、維持良好飲食習慣、減少接觸化學物質,皆有助減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當發生相關症狀或懷疑為帕金森氏症時,建議先至神經內科就診。鄭智文醫師解釋,部份疾病症狀與帕金森氏症類似,應經由醫師檢查或用藥,確定是否為帕金森氏症。提醒民眾發現手抖、行動遲緩時,最好及早至神經科門診諮詢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行動力影響死亡率? 爸媽走路慢又小碎步 當心帕金森氏症?

手抖不停肩膀硬? 帕金森氏症與中風、五十肩怎區分? 醫師教一招判斷徵兆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上課鐘聲響起,從假期返回校園的孩子,是燦笑還是憂愁?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統計2020年24歲以下青少年自殺通報資料發現,台北市國中及高中職學齡青少年於每年開學季期間,自殺通報案件量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顯示「開學」這檔事有可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困擾及親職間的衝突,讓孩子...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過度黏著手機、平板等3C產品,竟害「鬥雞眼」!一名18歲高中生,因為龐大的升學壓力,平常沉迷於手機遊戲及社群軟體紓壓,近日突然感到視力變模糊、頭暈,且注意力無法集中,且逐漸惡化成「複視」,原本一個東西突然會看成兩個,家人趕緊帶往醫院檢查,這才發現罹患了急性共同性內斜視...

閱讀詳情 »

針對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疫情指揮中心今下午2時召開記者會,由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疫情及防疫作為等事宜。另外,陳時中昨首度證實,我方向德國購買500萬劑BNT疫苗,都走到最後簽約階段,卻因中國介入生變,路透社今報導指出,BNT發布聲明回應「會提供疫苗給台灣」,且將隨時通知進度,此也有待陳...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電子煙的危害,又有最新研究示警了。董氏基金會引用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市售電子煙被檢測出1064種化學物質,其中就有多達164種為有毒化學物質,遠比2018年歐盟報告指出的電子煙含41種有毒化學物質的數量增加更多。 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的這一份研究結果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