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中風會引發帕金森氏症? 醫師提醒「3動作」防血管病變傷大腦

潮健康/郭家和

 

中風後手抖不止?  這些人當心罹患帕金森氏症

三高控制不良,不只增加中風風險,還會引發帕金森氏症?4月11日為世界帕金森氏症日,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鄭智文醫師受訪指出,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落在50-60歲之間,是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發病原因尚不明確,50歲前發生此病則多與遺傳有關。

 

鄭智文醫師說明,帕金森氏症的可能致病原因不一,部份研究認為與接觸化學藥品、重金屬有正相關,比如長期在鐵工廠、清潔工廠接觸到錳等金屬元素,有一定比例發生類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另外,血管問題引發的帕金森氏症也不少見。鄭智文醫師說明,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小中風」傷及大腦基底核,影響多巴胺的分泌,就可能突然出現手抖等帕金森氏症症狀。國人有心血管問題的比例不低,而中風損傷的大腦部份可能從此留下後遺症,甚至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控制。

 

中風會引發帕金森氏症? 醫師提醒「3動作」防血管病變傷大腦

 

帕金森氏症「TRAP」四大症狀 最嚴重恐無法走路

鄭智文醫師表示,「TRAP」是表述帕金森氏症常見症狀的口訣。T(Tremor)是顫抖,尤其是靜止式顫抖,在停止時會手抖但動作時不會。R(Rigidity)指的是僵硬,身體像齒輪般卡卡不順暢。T+R合併就是A(Akinesia),患者會有動作遲緩的現象。P(Postural instability)則是步態、姿勢不穩。

 

帕金森氏症病情多為漸進式發展,鄭智文醫師指出,第1期病情是半邊會抖;第2期是兩側肢體有症狀;第3期開始出現步態不穩;第4期已經無法走路,幾乎走不動或站立困難;第5期可能會完全臥床。

 

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狀況將愈來愈差,介入藥物與適當保養可延緩病情惡化。當有相關症狀時,建議進行緩和、柔軟類型的運動,避免太激烈的運動訓練。行動不穩的患者可介入輔具,幫助行走並減少跌倒。

 

另外,也有「深腦刺激術」的手術治療,經外科手術將晶片植入大腦,有一定程度風險,通常適合年齡較輕、症狀明顯、藥物控制不良的患者考慮進行。病人用藥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出現步態凍結的「開關現象」,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式,應與醫師討論藥物調整。

 

中風會引發帕金森氏症? 醫師提醒「3動作」防血管病變傷大腦

 

如何減少帕金森氏症風險?  出現狀況快至神經科就醫

鄭智文醫師提醒,臨床上不少中風後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的患者,大多有一定年紀,往往合併各種慢性病問題。建議有慢性病的族群應妥善控制三高、維持良好飲食習慣、減少接觸化學物質,皆有助減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當發生相關症狀或懷疑為帕金森氏症時,建議先至神經內科就診。鄭智文醫師解釋,部份疾病症狀與帕金森氏症類似,應經由醫師檢查或用藥,確定是否為帕金森氏症。提醒民眾發現手抖、行動遲緩時,最好及早至神經科門診諮詢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行動力影響死亡率? 爸媽走路慢又小碎步 當心帕金森氏症?

手抖不停肩膀硬? 帕金森氏症與中風、五十肩怎區分? 醫師教一招判斷徵兆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11)日公布7例本土確診案例,其中案1203本土個案,在就醫時被通報採檢確診,台北市新光醫院醫師在第一時間揪出病毒足跡,對此,新光醫院今天早上出面回應說,「第一時間在戶外做篩檢」。新光急診醫學科總醫師許弘璟說明,當天該名患者在進入急診室前就已被檢傷護理師分流,因此並沒有進入急...

閱讀詳情 »

國內疫情拉警報,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受訪時未否認基隆有確診,也提到疫情「可能進入第三級警戒」,更說疫情嚴峻「不是開玩笑的」。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的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進到第三級警戒將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之聚會,且除必要服務場所,其餘營業場所及公共區域皆須關閉。繼...

閱讀詳情 »

昨日台灣暴增7例本土確診,其中6例為不明感染源,分別在宜蘭羅東和新北蘆洲。新北市長侯友宜今(12)日升級新北市防疫作為,並坦言如果社區感染無法控制,該封城就會封城。侯友宜在應變會議中宣布新北市升級防疫作為,包括要擴大消毒範圍,希望可以超前部署,擋住這波不明感染。侯友宜會議後接受媒體訪問也表示,如果疫...

閱讀詳情 »

全台疫情拉警報,昨天疫情指揮中心公布7例本土確診。其中有6名是不明感染源。今天再傳出基隆也有出現不明感染確診者。今天立院進行教育部答詢時,國民黨立委萬美玲提問,對於本週登場的國中會考是否因疫情取消?教育部次長蔡清華表示,根據中央指示,目前還是會照常舉行,若疫情升溫會和疫情指揮中心請示。昨天疫情指揮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