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多吃蛋白質長肌肉,老人活更久

近幾年來,台灣有志一同向「瘦」看齊,但國衛院研究發現,「肌肉量」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關鍵,老年人胖一點,可能活得更久,建議大家多吃蛋白質食物、養成運動習慣,才能健康久久喔!
多吃蛋白質長肌肉,老人活更久
老人胖一點還是瘦一點才健康?肥胖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不論為了愛美還是健康,減重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肌肉量過低的老人,死亡風險增加1倍,國衛院建議,老人應養成運動習慣、多攝取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包括魚、肉、豆、蛋、奶,增加肌肉量才健康

 

國衛院追蹤老人死亡風險》

肥胖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衛福部也將肥胖防治與控制列為促進國民健康的目標,希望將民眾體重調整至理想的身體質量指數範圍內,以降低疾病風險,不過對老年人而言,並非如此。

 

國衛院針對民國88~89年間國民營養與健康調查訪談的1512位老人,進行長達9年的追蹤,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身體肌肉量(skeletal muscle mass)與老人死亡風險的關係。

多吃蛋白質長肌肉,老人活更久
體重最輕,死亡風險最高

研究團隊發現,BMI小於22(正常偏瘦)、介於22-24(正常)、介於24-27(過重)與大於27(肥胖)的老人,死亡率分別為5.73%、4.02%、3.27%與3.69%,顯示體重最輕的老人、死亡風險最高,過重的老人、死亡風險最低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肌肉量的多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同樣分為4組,肌肉量最低的死亡率為6.72%,高於另外3組的3.76%、3.25%、3.50%;相較於其他老人,肌肉量最低的25%老人,男性低於11.4、女性低於8.6(公斤/平方米),死亡風險高了1倍,建議衛生單位應以身體肌肉量為篩選高風險老人的重要指標,而不再強調降低或增加BMI或體重。


多吃蛋白質長肌肉,老人活更久
多吃蔬果有助蛋白質運用

研究團隊指出,40歲過後,肌肉量每年會減少1~2%;50歲以上,退化越來越明顯,建議老人維持運動習慣,並攝取足夠而優質的蛋白質作為肌肉生成的原料,多吃蔬果減緩慢性發炎現象、幫助蛋白質的運用,才能確保健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秋冬是肺炎鏈球菌好發的時期,該怎麼做才能預防肺炎鏈球菌呢?  Mary教大家五招預防肺炎鏈球菌:接種疫苗。充足睡眠與維持個人衛生,並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避免長期密閉。避免到人多擁擠、通風不良的場所。妥善處理患者口鼻分泌物,處理後立即洗手。 Mary提醒大家,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越來越普遍,治療變得困...

閱讀詳情 »

糖尿病一直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但是糖尿病是如何發生的呢?今天Mary就要來帶大家了解糖尿病~  正常時,胰島素會打開細胞的葡萄糖通道,帶入葡萄糖。 當本身基因有些缺陷時,脂肪容易囤積在細胞表層。 細胞表層的脂肪會堵住胰島素受器。 細胞的胰島素受器被堵住後,器官的肌肉組織無法利用葡萄糖,才導致糖留在...

閱讀詳情 »

常常聽說要多補充維生素A,可以保護眼睛,為什麼呢?今天Mary就要跟大家介紹維生素A~  維生素A可幫助光敏感色素的形成,維持正常視覺。 也能幫助骨骼與牙齒生長。 幫助維持體內黏膜細胞的完整性,抵抗有害物質的入侵。 缺乏維生素A,可能導致夜盲症、乾眼症及角膜軟化症。 可食用橘黃或深綠色蔬果,補充維生...

閱讀詳情 »

呼吸中止症除了讓人白天精神不好之外,也讓人容易暴躁、影響社交,甚至容易有心血管疾病,到底有哪些人是呼吸中止症的高危險族群,應該多注意呢?  男性罹患機率是女性的2~8倍,但女性更年期後則與男性機率一樣高。 年紀增長會增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 肥胖,使呼吸道容易阻塞,是呼吸中止症的一個重要原因。 扁桃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