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多吃蛋白質長肌肉,老人活更久

近幾年來,台灣有志一同向「瘦」看齊,但國衛院研究發現,「肌肉量」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關鍵,老年人胖一點,可能活得更久,建議大家多吃蛋白質食物、養成運動習慣,才能健康久久喔!
多吃蛋白質長肌肉,老人活更久
老人胖一點還是瘦一點才健康?肥胖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不論為了愛美還是健康,減重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肌肉量過低的老人,死亡風險增加1倍,國衛院建議,老人應養成運動習慣、多攝取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包括魚、肉、豆、蛋、奶,增加肌肉量才健康

 

國衛院追蹤老人死亡風險》

肥胖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衛福部也將肥胖防治與控制列為促進國民健康的目標,希望將民眾體重調整至理想的身體質量指數範圍內,以降低疾病風險,不過對老年人而言,並非如此。

 

國衛院針對民國88~89年間國民營養與健康調查訪談的1512位老人,進行長達9年的追蹤,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身體肌肉量(skeletal muscle mass)與老人死亡風險的關係。

多吃蛋白質長肌肉,老人活更久
體重最輕,死亡風險最高

研究團隊發現,BMI小於22(正常偏瘦)、介於22-24(正常)、介於24-27(過重)與大於27(肥胖)的老人,死亡率分別為5.73%、4.02%、3.27%與3.69%,顯示體重最輕的老人、死亡風險最高,過重的老人、死亡風險最低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肌肉量的多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同樣分為4組,肌肉量最低的死亡率為6.72%,高於另外3組的3.76%、3.25%、3.50%;相較於其他老人,肌肉量最低的25%老人,男性低於11.4、女性低於8.6(公斤/平方米),死亡風險高了1倍,建議衛生單位應以身體肌肉量為篩選高風險老人的重要指標,而不再強調降低或增加BMI或體重。


多吃蛋白質長肌肉,老人活更久
多吃蔬果有助蛋白質運用

研究團隊指出,40歲過後,肌肉量每年會減少1~2%;50歲以上,退化越來越明顯,建議老人維持運動習慣,並攝取足夠而優質的蛋白質作為肌肉生成的原料,多吃蔬果減緩慢性發炎現象、幫助蛋白質的運用,才能確保健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解決Delta變異株造成的「突破性感染」,甚至疫情再起的威脅,打第三劑疫苗已經成為不少國家眼中的解決之道,但台灣真的需要施打第三劑疫苗嗎?儘管最早開打第三劑疫苗的以色列,研究證實開放施打第三劑後,當地不同年齡層的確診比例皆顯著的下降,但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台灣...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2021年亞洲美容保養生技保健大展於本月4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現場逾300家國內外知名生技大廠、醫療、研究機構等參展。台塑生醫首推遠距居家智慧運動管理系統服務,藉由遠距追蹤評估,實現居家健康管理。另外,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募得善款,為弱勢家庭失能者免費到宅沐浴。 台塑...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本土個案及死亡維持「雙加零」,但境外移入個案仍然不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分別來自新加坡及印尼。且有4例都是屬於打...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李文成/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趨緩,防疫措施鬆綁又多一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0)日宣布,從7月開始暫停的百貨、賣場的「試吃」活動即起可以全面開放;同時保養品、化妝品的「試用」一樣也可以全面恢復。 經濟部是在11月8日公告修正「百貨及賣場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