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子為什麼會網路成癮? 醫師解析評估與治療

孩子為什麼會網路成癮? 醫師解析評估與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網路成癮成因相當複雜,可視為個體及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結果。在個體部分,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質,例如:衝動性高、決策及計畫事情能力弱、情緒調節能力弱、挫折忍受度低、傾向以逃避處理負面感受、以及長期缺乏自信等,會讓他們更傾向以能夠「快速紓解負面情緒」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各式挫折,而網路快速、便捷、以及匿名性,便容易成為這群孩子逃避現實挫折,及排解負面情緒的最佳管道。

而外在環境因子,包括社交孤立、人際關係不佳、平時無除了網路外的其他興趣或專長、學業成就低、在學校歸屬感低、以及家庭衝突多等生活挫折,就像一股強大的推力般,將孩子推往虛擬世界中。

台灣學齡兒童青少年網路成癮現況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我國12歲以上民眾,約有5.0%屬於網路沉迷風險族群,而其中82.5%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網路沉迷風險者玩遊戲(34.0%)、看影片(33.4%)或經營網路社群(28.7%)的比例也顯著較非網路沉迷風險者高。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7年對全國高中以下學生進行調查顯示,國內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為3.1%。

網路成癮之自我檢測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若您懷疑孩子有網路成癮傾向,可先使用「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快速檢測。此量表為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研究室所發展,亦可在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到:(請評估您最近6個月內之實際情形是否與下表中敘述一致)

此表可適用於10-25歲學生,每題若答極不符合計為1分,非常符合計為4分(如括號中數字),若分數達11分以上,則為高度沉迷傾向,建議進一步至門診接受完整評估。

網路成癮之評估與治療

李宛臻指出,除了評估網路使用是否達成癮程度,是否合併有其他精神科疾病亦為評估重點。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有高達14%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30%合併焦慮相關疾患、7%合併憂鬱症,而上述疾病時常會惡化孩子的網路成癮行為,因此需同時處理以增進療效。

治療方面,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上述常合併的精神科疾病外,針對網路成癮部分則須多管齊下,包含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以及醫療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教學規畫以減少其挫折感。在個別心理治療中,透過逐步建立孩子想改變的動機,強化其壓力處理能力、自我控制技巧、人際技巧,協助孩子探索興趣,強化自我認同並建立自信,進而增強其應付外在挫折的能力,為主要治療目標。在家庭治療中,透過強化父母親職功能,鼓勵家內訂定明確界線與規範,調整親子溝通模式並協助其減少衝突,亦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康復。

松德院區目前針對網路成癮之青少年有一醫療服務計畫,提供整合性治療及個案管理追蹤服務,期待能夠多一些資源,接住這些在成長途中暫時迷失自我的孩子們,並協助讓其重拾真實世界中的樂趣及成就感。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大用眼! 醫曝螢幕最佳配置

卵巢早衰至不孕,小心免疫失調是關鍵 中醫調節免疫助您好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87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醫師與病人若能建立在良好的信任基礎,對於治療較能達到比預期更好的效果!來自美國加州的鄭先生,長期受到三叉神經痛困擾,即使服用平常劑量三倍的藥物,仍無改善,透過網路相關新聞,特地飛回臺灣赴臺中慈濟醫院尋求治療,經神經外科林英超醫師施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後,症狀逐漸舒緩,一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孩童發燒怎麼辦?家長們對服用退燒藥的做法兩極化,有父母讓孩子過度服藥,有些爸媽則堅持孩子再燒都不給藥,這是因爲對退燒時間不了解所致。為此,食品藥物管理署特邀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醫師詳細說明。過度使用退燒藥 恐致中毒或副作用陳俊仁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營養部供膳中心擁有總院中央廚房及長青第二中央廚房,為培訓部門廚務人員,交流及精進廚藝,舉辦內部二央廚廚師料理競賽,參賽者須完成筆試、刀工、烹飪等三項考試,競賽評比得獎員工將可獲得獎金並能晉升廚師職級。全數通過2018新版衛生驗證 盼創造優質飲食彰基處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毛豆、皇帝豆及青豆、蠶豆、鷹嘴豆、花豆等去莢後食用的豆仁【認識作物】豆菜類是以收穫豆莢或豆子為食材的蔬菜。部分豆菜類屬於連續採收作物,如同瓜菜類的小黃瓜一樣,栽培時在同一株作物上,同時會有已經成熟可採收的豆莢及尚在成長的豆莢,還有一些才正開花授粉。簡單的說,就是可以採收的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