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寶寶接受1樣新食物「需嘗試15次」!醫鼓勵自主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寶寶接受1樣新食物「需嘗試15次」!醫鼓勵自主進食

自嬰幼兒滿4個月大至最慢6個月時,爸媽可以開始給予副食品,除了營養需求外,此時大部分嬰幼兒的神經發展也已準備好進食固體食物。當嬰幼兒頭頸部肌肉已發育成熟,在協助下可以坐起的階段,即可餵食泥狀食物。


而對於全母乳哺餵者而言,副食品則可以提供額外的鐵質來源,並搭配含維他命C的食物,幫助提高鐵質吸收。醫師建議,可提供多樣化的食物給寶寶嘗試,反覆多次的接觸能夠提高嬰幼兒對食物的接受度。研究發現,若一種新的食物要被寶寶接受,可能要嘗試近15次才能成功。

寶寶8月大就能自主進食,可訓練抓握能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吳佳玲表示,常會有爸媽詢問:「是否可以將米精或麥精加在奶粉裡,用奶瓶餵孩子?」其實除非有特殊的醫療需求,一般不建議將副食品以奶瓶餵給嬰幼兒,用湯匙進食才能達到練習吃副食品的目的,不僅可以訓練寶寶的口腔運動功能,對語言的發展也有幫助。

大約8個月大的嬰幼兒,就有能力抓食物往嘴巴送,透過練習自主進食,能訓練手眼協調和抓握能力。這時爸媽可以準備「手指食物」:

  • 尺寸大約是寶寶的手指大小
  • 任何適合手抓進食的食物
  • 建議烹煮至軟質易吞,例如:蔬菜棒、馬鈴薯條、肉片

吳佳玲說明,不建議提供如堅果等硬質或球型食物,避免易發生嗆到或窒息的風險,進食過程也要有成人在旁看顧觀察,確保用餐過程安全。

「自主進食法」鼓勵嬰幼兒和家人同桌共食
副食品給予的方式可概略分成「餵食法」和「寶寶自主進食法」:

  • 餵食法:剛開始練習吃副食品時,透過爸媽餵食嬰幼兒會較容易進行,且初期食物多是泥糊狀,餵食法能掌握吃下去的食物份量,然而餵食法也可能會讓孩子吃進過多的食物,也少了練習吃飯的機會。
  • 寶寶自主進食法:則鼓勵嬰幼兒和家人同桌共食,保留較多彈性給寶寶決定要吃什麼,用餐的氣氛通常比較輕鬆。但寶寶要能自己坐好、手抓食物放嘴巴,開始吃副食品的時間會比較慢,且無法避免用餐過程會易顯得髒亂,需要一段時間練習才能越吃越好。

其實爸媽不需要執著於要選擇哪一種方式,可以依照孩子的個性和發展,變換使用不同的方式。吳佳玲提醒,當家中孩子出現用手抓食物的行為時,就能準備好圍兜和一些簡單易清理的手指食物,且餐點食物顆粒需隨著月齡逐漸增大,從泥狀轉換至碎粒、碎塊,並逐漸增加孩子用餐的自主性,當有吃飽的表現時,爸媽也需盡可能避免再強迫餵食。

寶寶透過自主進食訓練,累積營養與經驗
吳佳玲補充,除了前面提到的硬質、球型等食物外,1歲以下的幼兒絕對不可以餵食蜂蜜,避免肉毒桿菌中毒風險;可少量食用鮮奶,但不建議用鮮奶取代嬰兒配方,恐會增加腎臟負擔和有缺鐵的風險;如果要給嬰幼兒水果,果泥會比果汁更加適合。

此外爸媽也會詢問,常見過敏食物建議餵食的時機是何時,吳佳玲指出,關於延後給予高致敏食物是否可以預防過敏疾病,目前還沒有一致的共識,大部分的情況下,4~6個月後可以少量而多樣化的嘗試各種食物。

最後,吳佳玲提醒,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後,從起初以奶類獲得全部的營養,到漸漸轉換至成人飲食,中間的過度階段就是透過副食品來銜接,一方面補足生長所需營養,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口腔肌肉和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孩子透過每一次的用餐,也在累積屬於自己的經驗,希望爸媽能以輕鬆的心情,全家人一起愉快的用餐。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外形很像花椰菜的菜花,學名為尖頭溼疣(condyloma acuminatum),是種多發性、群聚性HPV病毒傳染病,在台灣、歐美和大陸相當普遍,和淋病、非淋菌尿道炎同為最常見的性傳染病。 菜花主要透過性接觸、垂直感染及間接接觸感染等方式傳播。與病毒帶原者有性接觸,就有5成的機會受感染。若孕婦為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還記得幾年前八仙塵爆,整個樂園宛如煉獄而不少民眾燒得體無完膚的可怕場面吧?當時傷患們塞爆了附近的各大醫院,救治燒燙傷專用的人工皮更因為無法負荷太多患者而出現短缺的情形,甚至還有人因此細菌感染。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國外早就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有什麼材質的覆蓋物可以有效阻絕...

閱讀詳情 »

整形外科張大力院長提出「5D隆乳量身設計」(Design)及「微創手感剝離技術」(Dissection)的創新概念,形成專業「日式5D隆乳技術」。術中運用德國醫療級高畫質HD內視鏡系統,視野加大加深有別傳統隆乳手術與一般內視鏡隆乳手術,可更精準定位「立體空間」、出血量極少、免引流管,傷口隱形免拆線...

閱讀詳情 »

陳醫師    文字:梁智強 「醫師,我坐矮板凳要站起來時,腰都好痠沒力喔,一定要手撐著大腿才能站起來」 「醫師,我每次坐在沙發椅時,就覺得腰好不舒服阿」 「醫師阿,我的腰每天都覺得好緊喔」 我們平常所說的腰痛,醫療上的正式名稱為「下背痛」。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 全球約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