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經常看起來像是沒睡好,一副無精打釆、想打瞌睡的樣子,其實是誤會了,而只是有眼瞼下垂導致眼睛失去光釆,甚至看不到眼神,讓人產生以上的錯覺所。所幸現在已經有進步的眼瞼下垂手術,讓患者重拾炯炯有神的眼睛之外,也不會因為影響視線而有跌倒風險。
賴春生教授(中)重啟眼瞼下垂合併痙攣病患靈魂之窗,左右兩位病患開心分享大開眼界的喜悅。(圖片提供/高醫醫院)
睜不開眼睛、走路易跌倒…眼瞼下垂困擾多
1名在大陸工作的黃姓設計師,隨著年歲漸長,發現眼皮愈來愈重,經常睜不開眼睛,下垂的眼皮都靠貼膠帶撐開,貼到眼睛破皮,苦不堪言,還常被老闆誤會打瞌睡、設計服裝「走鐘」。數月前,她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整形外科接受眼瞼下垂手術治療,術後眼睛炯炯有神、容光煥發,保住了飯碗,也更顯自信。
另1名家住台中75歲的黃女士,因眼瞼痙攣,眼睛瞇得像一條縫,走路偶爾會撞牆,曾做過眼部手術及施打肉毒桿菌素,乃未見改善,1年多前接受高醫整外科教授賴春生的手術治療後,終能輕鬆睜開雙眼,生活從黑暗變成彩色,重拾信心。
高醫眼瞼下垂手術,已突破2千例
高醫附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賴春生教授所領導的眼瞼下垂手術團隊,至今手術已突破2千例,讓病患大開眼界,重拾日常生活及工作。此外,醫療團隊在2012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英文簡稱SNQ)銀奬,更在2017年獲得國家醫療新創獎及美國Expertscape 網站推薦為「眼瞼下垂專家世界第一」殊榮。
高醫整形外科眼瞼下垂手術破2000例,並研發眼瞼痙攣合併下垂之創新治療,讓病患大開眼界。(圖片提供/高醫醫院)
眼瞼痙攣肉毒桿菌治療如果無效,可採肌肉原位切開術
賴春生教授說,眼瞼痙攣是指眼部肌肉不自主的收縮痙攣,無法任意張開眼睛,又分為:單純原位性眼瞼痙攣、合併半側顏面痙攣、合併顏面及頸部痙攣等三種情況。眼瞼痙攣治療第一線是施打肉毒桿菌素,讓眼輪匝肌及皺眉肌暫時麻痺,而不會引起痙攣,但有15%的病患對此治療無效或作用短暫,導致無法自主張開眼睛,造成所謂的「功能性眼盲」,行動須靠他人扶持。
在台灣約4成眼瞼痙攣病患曾因此發生車禍,撞門、撞牆更是屢見不鮮。賴春生醫師指出,對於肉毒桿菌治療無效的患者,傳統做法是把負責閉眼的眼輪匝肌及皺眉肌全切除,術後仍需定期注射肉毒桿菌素,預防再度發生。然而眼皮很薄,把緊貼眼皮的肌肉切除後,易造成眼皮凹陷、皺褶、腫脹、疤痕攣生,甚至眼瞼外翻等後遺症,病人往往難以接受。
肌肉原位切開術 眼瞼痙攣、眼瞼下垂一併矯正
為改善這個缺陷,賴春生教授6年前研發新的「肌肉原位切開術」,其特色像切豆腐般,把肌肉切成5×5毫米的顆粒狀,彼此分開放置但仍附著於眼皮,顆粒之間沒有任何肌肉纖維連結,讓眼皮保有比較完整的皮下組織,若合併眼瞼下垂也可一併矯正,可說是患者一大福音。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67/748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