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肝癌二線標靶病情控制穩定

        四次手術太煎熬 肝癌二線標靶 病情控制穩定

(記者張耀元報導) 今年65歲的蔡先生,是肝硬化第一期患者,自2005年開始固定服藥至2016年,長達11年時間,均定期回診追蹤,病情顯示控制良好。直到2016年11月,在追蹤檢查報告中,發現肝上長出一顆3公分的小腫瘤,在醫師評估肝功能與體能後,便建議執行手術切除。沒想到時隔三個月後,又再次復發長出一顆10公分大腫瘤,經醫師判定恐壓迫周遭血管,引發危險,便又再次執行手術將其切除。 光是因為腫瘤復發,蔡先生前前後後就動了四次手術,飽受煎熬。而後在醫師協助申請下,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然而服用至第6個月,卻發現已有局部小腫瘤轉移到腹部與肝內,於是自今年三月起便開始使用二線藥物治療,並合併血管栓塞治療,病情控制相當穩定,也沒有出現腹水、黃疸等症狀,維持一定活動力,甚至可以回歸日常生活繼續上班。

肝癌二線標靶病情控制穩定

           圖說:廖光福醫師提醒民眾,肝癌預防應從生活做起,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收治此案例的台中慈濟醫院腸胃內科主任廖光福醫師表示,臨床肝癌治療方式,會依據腫瘤生長位置、大小與數量有所不同,一般初期傾向優先以手術切除,但如演變為中晚期,轉移至大血管與靜脈,無論是手術、電燒、栓塞效果都相較有限,此時便會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若仍無法得到理想療效,就須考量二線的口服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兩者臨床成效屬伯仲之間。二線標靶治療費用相對較低,具較多實證案例可參考。

廖醫師進一步分析,以往使用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約有2成患者腫瘤會縮小,3成患者腫瘤大小可維持不變;但卻仍有5成未獲理想療效的患者,將面對無藥可醫的窘境。但自去年9月衛福部通過肝癌二線藥物治療後,平均整體存活期可顯著延長成效相當不錯,無疑也為這群肝癌晚期患者點燃新希望。

  廖光福醫師提醒,目前約有7至8成肝癌患者都是從B肝或C肝衍生而來,另外2成則是與脂肪肝、酒精有關。若民眾屬於以上高風險族群一員,除應接受治療外,也需調整生活型態,並建議每半年進行抽血與超音波檢測,持續追蹤觀察。若出現上腹部脹痛、食慾不振、眼睛或皮膚泛黃、腹水等現象,更應立即就醫檢查,遵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原則,配合醫囑治療,便有機會爭取寶貴生命時間。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炎熱,一雙手從掌心開始還狂冒手汗,這種感覺最令人難受!如何擺脫多汗症的困擾,中醫師建議,中醫看多汗症為「陰虛陽亢」,從補氣生津、鎮靜安神著手,慢慢調理可改善,且不妨嘗試「靜坐」,每天約20分鐘,有助調節自律神經。 全身或局部皮膚...

閱讀詳情 »

袁瑋/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 長輩要活得健康,維持活動力是很重要的,但一般人想到要帶長輩出遊就頭痛,而長輩也因為自身的身體狀況,對於出遊一事也深感害怕,兒女想要盡孝心享天倫之樂,長輩也想要出去走走,但因著各自的困擾,導致長輩在家顧家,無奈又哀嘆,而兒女自個帶著小孩出去玩,卻也掛心家中的長輩...

閱讀詳情 »

  ▲「馬英九御醫」陳保羅來到小文子會客室。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程子奕、黃敏鈞/台北報導 他是台灣心臟權威陳保羅,也是萬芳醫院心臟科的主治醫師,更是前總統馬英九的家庭醫師,行醫超過20多年,因緣際會下,成為台灣首位受邀到大陸當地醫院看診及教學的醫師,在節目「小文子會客室」中分享如何醫治...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重金屬超標「毒中藥」案一件接著一件爆,重創中醫形象,也讓中醫該不該跟進西醫,全面實施「醫藥分業」的議題再起。藥師公會全聯會今(14)日就公開要求中醫應明確地實施醫藥分業,讓藥師能介入所有的中藥調劑,無論是健保處方或是自費處方、秘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