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你知道嗎?「這些菜」發了芽再吃,營養會翻倍!

你知道嗎?「這些菜」發了芽再吃,營養會翻倍!

 


(翻攝自今日頭條,下同)

你知道嗎?「這些菜」發了芽再吃,營養會翻倍!

冬季的到來,也讓我們出門行走成了一個難事。出門買一趟菜,放幾天有的菜就長芽了,那麼這些長芽的菜,到底能不能吃?營養還在嗎?那發芽的土豆扔了豈不是浪費?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講講這些事情。

一、發芽的菜,這些營養翻倍

【豌豆苗】

豌豆苗非常值得推薦,其胡蘿蔔素含量可達2700微克/百克,而人們常吃的瓜果類蔬菜,其胡蘿蔔素含量均在100微克/百克以下。豌豆苗用來涼拌、快炒、攤雞蛋均可。

【發芽黃豆】

黃豆營養價值雖高,但內含妨礙營養元素吸收利用的物質。不過經過發芽,這些妨礙物質都會被大量分解,增加了營養利用效率。從口感上講,發芽黃豆更鮮美、細膩,吃後不容易脹肚,適合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用發芽黃豆打豆漿或與香菇等一起炒食都是不錯的選擇。值得提醒的是,發芽黃豆並不等同於黃豆芽,發芽黃豆培育時間更短,一般長出不到半厘米的小芽就可以吃了。

【蒜苗】

大蒜發芽後,只要蒜頭沒有變色、發霉,就可以吃。

發芽大蒜的抗氧化物含量比新鮮大蒜更高,且在發芽後第五天達到峰值,因此具有更好的防癌、抗衰老效果。此外,吃不慣大蒜的人可以吃些蒜苗。蒜苗在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A、胡蘿蔔素等方面,更勝一籌。需要注意的是,烹製蒜苗不宜過於軟爛,以大火快炒為宜。

【香椿苗】

相對香椿芽來說,香椿苗維生素含量更高,特別是胡蘿蔔素、維生素B2、維生素K等相當豐富。

香椿芽往往含有較高的亞硝酸鹽,香椿苗則不存在這一問題,因此更加安全。脆嫩的香椿苗只用鹽、香油簡單一拌,味道就不錯。

二、不能吃的發芽菜

【發芽米】

自家受潮發芽的米不要吃,受潮後容易滋生黴菌而污染毒素。

發芽米保留了大米胚芽部分的營養素,比日常吃的精白米營養價值高。國內早有胚芽米這種產品,只是消費者不認同,覺得不夠細軟,在市場上一直賣得很不好。但即便發芽米,也不如燕麥小米等全穀的營養價值高。

【發芽紅薯】

發芽後可引起中毒。紅薯發芽的同時表皮呈褐色或黑色斑點,這是因為受黑斑病菌污染所致,其排出的毒素,雖經水煮火烤,其生物活性也不會被破壞。食用後不僅極易引起急性中毒,而且還會損害肝臟功能。所以不可食用。

【發芽花生】

長芽的花生外皮被破壞後,很容易滋生黃曲霉毒素,而發霉了的花生黃曲霉素含量會很高,所以,很多人看到發芽了的花生就不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發芽的土豆,挖掉也能吃?

土豆是最容易發芽的蔬菜,看到土豆皮發綠或長了芽,不少家庭主婦就把土豆扔掉了。土豆中含有一種天然的“武器”——龍葵素,這種武器能保護土豆免受黴菌、蟲子的侵害,但如果人攝入過多龍葵素,則會出現口舌發麻、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而這種毒素最多就存在於發了芽的土豆中。

【挖掉芽的土豆泡水加醋烹飪更安全】

挖掉芽的土豆泡水加醋烹飪更安全先發了芽的土豆最好是不要吃,但如果覺得扔了可惜的話,可以在挖了芽以後,將準備吃的土豆泡入水中,吃的時候去掉水會更加安全。另外,在烹飪的時候加入些許醋,可以加速龍葵素的破壞,​​防止龍葵素對人體造成危害。

在烹飪土豆的時候也應當注意多煮幾分鐘,盡量將土豆做得熟一些,不要吃半生不熟的土豆。

via-今日頭條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向來笑稱自己是「壓力胖」的台中市長胡志強,春節假期神隱多日,外界議論紛紛。台北振興醫院發布新聞證實,胡志強因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於2月5日由該院心臟醫學中心醫師魏崢操刀,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圖片來源/取自網路)振興醫院指出,在這次手術中,魏崢共幫胡志強接了6條繞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年假結束,是否覺得提不起勁呢?小心,這可能是年假症候群所導致!高雄大同醫院精神科醫師蔡瑞修指出,年假長達九天,若常常熬夜晚起、聊天打牌,一開工可能就出現疲倦、精神無法集中等症狀,其實民眾無須過於擔心,透過多做運動,調整作息,就能不藥而癒。年假症候群主要是因患者長時間處於作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大腸直腸癌發生數已高居癌症首位,每年約新增1萬2000多人;由於直腸癌位置較低,以往手術時多會將肛門一併切除,做人造肛門,使得生活品質受到影響。近年來,直腸癌的治療則是會先採取性放射線治療,不但疾病控制率較佳,而且還能保留肛門,大大提升直腸癌病人的生活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繼藝人戎祥於年前因心肌梗塞發生猝死意外之後,又傳出前立委朱星羽也疑因心律不整猝死;對於最近猝死意外頻傳,康聯預防醫學院院長陳皇光特別提出呼籲,民眾千萬別過度輕忽自身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以免因為一些外在環境因素或行為,而引發猝死意外。 根據衛生署最新公布99年國人10大死因,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