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200M內都可以!生物辨識技術大突破 用「心」就進行身分驗證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生物辨識技術在現代被廣泛應用,除了廣為人知的指紋、人臉、虹膜、聲紋辨識,如今隨著科技的大躍進,在未來將有新的技術被推出,那就是靠「心臟」來辨識人體,且還能從200公尺處就能開始進行身分辨識,讓人相當吃驚。

綜合外媒報導,其實近年來許多高端國家都在研發遠程辨識技術,如文中所提到的新興心臟辨識技術,其實國外早就有「步態分析」靠著每個人不同的行進方式藉此來分辨那是誰。只是這樣的技術實在不像人臉、虹膜辨識等技術這麼可靠,因此就在美國特種部隊的要求下,五角大廈近期就研究出了新辨識技術,利用人類的心臟特徵來進行身分的識別。

說到用心臟識別身分,許多人恐怕都認為天方夜譚,不過其實原理非常簡單,那就是透過紅外線雷射來探測每個人獨特的心臟特徵,這項技術只要心臟離裝置約200公尺遠,那便可以輕鬆進行身分驗證,倘若有更先進的雷射技術,那麼探測的範圍還可以繼續增大、增遠。

不過這種心臟辨識的準確度到底多高呢?雖然五角大廈並沒有提供更多的資訊,但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日前也做出了類似的遠程心臟感測器,雖然最遠只達到20公尺且還需要配合雷達,但是這項技術卻可以達到準確率98%以上,所以精準度相當地高。

但對於現在的心臟辨識技術而言,唯一的限制那就是資料庫的數據不足,所以導致實用性還是沒辦法像指紋、人臉以及虹膜辨識那麼普及。但相信因為科技越來越發達,在未來這項技術很有可能會實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除了身分驗證外,醫生也可以利用遠程掃描心臟失常又或者其他疾病,藉此方便監測患者病情,讓病患不再需要連接一大堆管線,便能透過這樣的技術診斷出身體到底哪裡有毛病。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機器學習犯罪面?假造指紋可通過生物辨識系統測試

沒帶車鑰匙怎麼辦?韓國車廠推出指紋辨識技術 明年上市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Krissler, Albrecht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會多國語言除了讓你在職場吃得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最近研究指出,學習第二外語能提升閱讀、口頭表達和智力表現,並且防止大腦出現早衰症狀,而成年後才開始學習外語,也會對大腦產生正面的影響。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研究人員針對 262 名參與者進行調查,所有的人都能講...

閱讀詳情 »

肝病三部曲: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是常見的肝病發展過程,目前西醫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逆轉這個過程。成功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肝纖維化的致病機轉,能逆轉長期以來西醫對肝病治療與惡化過程無力回天的局面,該項研究成果已取得專利權,並引起很多生技製藥廠商高度興趣,讓台灣醫學研究在國際舞台上再次發光發熱。 肝...

閱讀詳情 »

消除記憶然後再恢復記憶,這不是電影裡常見的情節嗎?科幻愛情片《王牌冤家》中的忘情診所,能用特製的「忘情霹靂光」幫助身陷回憶牢籠中的人,將過往的不愉快全部抹除。這種用光抹除記憶的方法,在《哈利波特》或《MIB 星際戰警》中也曾出現,如今隨著大腦研究不斷有新進展,這段科幻情節即將躍出螢幕,進入到真實人...

閱讀詳情 »

擠不進十大癌症排行的胰臟癌,台灣一年也有大約 1,800 名新增病患,但是一旦罹患胰臟癌,存活率卻非常低。一款 2013 年經主管機關核准通過的口服新藥,自 6/1 起已有健保給付,每月可省下近 4 萬元藥費,對於傳統打針已產生抗藥性的病患來說,還可再延長平均三至六個月生命,對於經濟能力不足以自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