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40歲女乳房潰瘍就醫已是第四期! 中西醫合治緩副作用

40歲女乳房潰瘍就醫已是第四期! 中西醫合治緩副作用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40多歲的A小姐,兩年前左側乳房觸摸到腫塊,但不以為意也未就醫檢查,去年初發垷腫塊範圍變大且變硬,左側腋下也出現硬硬的結節,於是上網找尋消除腫塊的偏方;直到半年前乳房硬塊的皮膚出現潰瘍並滲出膿血,且體力虛弱並容易頭暈,沒走幾步路就開始喘、體重一個月就掉了1公斤,才驚覺事態嚴重就醫求診,確診為左側侵犯性乳管癌第四期且轉移到淋巴與肺部,已無法開刀處理,只能先以化療讓腫塊變小。

腫瘤潰瘍+化療副作用 使水瀉頻急

經過兩次化療後,因腫瘤潰瘍、疼痛及膿血滲出仍然持續,再加上化療副作用的水瀉頻急,所以尋求癌症輔助治療,經過針灸及中藥調理並配合化療療程,在第五次化療完成時,潰瘍部位已收口至6.5公分,膿血滲出情況也幾近於無,現持續以中西醫共同治療。

氣虛氣滯濕熱瘀積結於乳房 中藥+針灸減輕副作用

中醫觀點「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豪君表示,A小姐因長年憂思鬱結加上熬夜飲食不節,氣虛氣滯濕熱瘀積結於乳房成癌腫,另化療藥物毒性損傷脾胃之氣,逐出現化療副作用水瀉頻急症候,經以益氣健脾、清熱袪濕的中藥及配合針灸疏通經絡之氣,病人在中西醫的共同治療下,腫瘤潰瘍部位縮小收口,化療期間的副作用持續時間與程度更為減輕。

乳癌病人致中醫尋求診治 多因4因素所致

陳豪君主治醫師說明,常見乳癌病人至中醫門診大致有以下狀況:化放療療程副作用(噁心、嘔吐、腹瀉、白血球低下、手腳末稍麻、手足症候群等)、荷爾蒙治療藥物的副作用(熱潮紅、心悸等)、乳癌術後淋巴水腫、局部皮膚緊繃攣縮等症狀,而經中藥調理及針灸治療,必要時配合復健對病情都可以有很好的改善。

增加抗癌力 樂觀正向心態不可少

關於乳癌病人的衛教,陳豪君主治醫師強調,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正向的心情,飲食上以營養均衡的原型食物為主,也可參考地中海飲食概念;切勿自行恁意進補,燥熱或寒涼生冷的食物更不適宜,不吃具類及荷爾蒙成分的保健食品,腸胃弱的病人也不宜攝取難以消化或具刺激性的東西。

整體而言,補充營養、增強體力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方能提高乳癌病人治療的存活率及增加抗癌期間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癌症治療副作用難忍 「中醫輔療」增添抗癌能量

4分鐘就1人罹癌!能用中醫治療嗎? 帶你窺探古老智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96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7歲男性科技新貴,平日不菸不酒,卻因心肌梗塞送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就是壞膽固醇超標高達320mg/dL,是正常值的兩倍之多;醫師懷疑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建議定期監測血脂,做好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更重要的是,必須持續治療,以降低日後再度出現冠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現代人三餐老是在外!有機生鮮食材業者劉天和觀察發現,過去多是上班族才外食,但現代家庭以雙薪家庭、獨居老人居多,家長總是沒時間好好下廚,不論學童、上班族,或是銀髮族,常會貪圖方便選擇外食。 現代人缺少健康外食 劉天和指出,外食常有高油、高鹽、高糖,以及多加工食品、添加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藥物有如雙面刃,能治病,也能致病!尤其服用抗癲癇藥和降尿酸藥,很可能會出現藥物過敏反應產生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縮寫為SJS),由於初期症狀有如感冒,如果又再繼續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以致病況更加嚴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家庭暴力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前陣子家暴話題不停躍上新聞版面,家暴案件不時在上演。烏日林新醫院身心內科主任黃于誠表示,根據統計,台灣家暴通報率低於5%,在醫院診療過程中,接觸過許多家暴受害個案,不少當事人抱持著家醜不外揚的心態,大部分多會選擇隱忍,等到開始尋求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