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人造胰臟」測試結果出爐了!

「人造胰臟」測試結果出爐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糖尿病可不只一種,糖尿病主要分為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其他型糖尿病與妊娠糖尿病等。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幼年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由於身體淋巴細胞中的T細胞攻擊胰臟內的「貝他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大量減少、血糖上升,患者必須終生接受胰島素治療。在台灣,每年每10萬人口就有1.5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 患者多為兒童、青少年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須長時間注射胰島素,胰島素用量也必須精準,胰島素劑量太低,血糖控制效果就不好,長時間下來,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各式糖尿病併發症就會提早報到。若胰島素劑量過高,則會引發低血糖,患者嚴重時可能昏厥、休克,加上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多為兒童、青少年,血糖控制更需謹慎。

美國醫師協會期刊(JAMA)刊出一篇研究報告顯示,專為第一型糖尿病病患量身打造的「人造胰臟」通過安全性測驗。這種人造胰臟可幫助血糖維持穩定,降低血糖過高或過低的風險 。

人造胰臟 有助降低糖化血色素值

另有研究發現,人造胰臟也可降低糖化血色素值,研究顯示,一群糖化血色素平均為7.4%的受試者,在使用期間平均降至6.9%。然而,這些受試者至少年滿14歲,第一型糖尿病病史也多在2年以上,且原已使用胰島素幫浦。對於未滿14歲的兒童、未有使用胰島素幫浦經驗的患者來說,安全性仍有待檢驗。

這類「混合性封閉式人造胰臟」(Hybrid Closed-loop artificial pancreases)使用皮下血糖感應器針測量血糖,並傳送訊號至胰島素施打系統,經由演算法精算出所需劑量。該系統納入患者進食需求考量,所以餐前還是必須計算胰島素劑量,手動調整幫浦參數,以調整藥物劑量。

台灣多數患者 以注射胰島素為主

成大兒童遺傳代謝暨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蔡孟哲指出,因醫療技術、衛教、照護制度的進步,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獲得很大改善,在現行健保制度中,第一型糖尿病患可以無後顧之憂地使用胰島素、血糖試紙,台灣醫藥界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照護程度,可能不輸其他先進國家。

而針對人工胰臟在台灣推行的可能性,蔡孟哲醫師表示,現在絕大部份的病人還是以自行注射胰島素為主,礙於自費價格的緣故,只有一小部份的人使用胰島素幫浦,而使用幫浦的病人需要搭配使用即時血糖監測機,這部分也仍未普及。人工胰臟雖然通過美國食藥署核可,目前還無法在台灣使用,未來能否在台灣上市、普遍使用還是未知數。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作者: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助理吳懷玨

2. Bergenstal, R. M., Garg, S., Weinzimer, S. A., Buckingham, B. A., Bode, B. W., Tamborlane, W. V., & Kaufman, F. R. (2016). Safety of a hybrid closed-loop insulin delivery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Jama, 316(13), 1407-1408.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552454

3. Voelker R. “Artificial Pancreas” Is Approved. JAMA. 2016;316(19):1957. doi:10.1001/jama.2016.16344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584035

4.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Publishes Medtronic's Hybrid Closed Loop System Pivotal Trial Results(September 15, 2016)

http://www.meddeviceonline.com/doc/the-journal-of-the-american-hybrid-closed-loop-system-pivotal-trial-results-0001

5. Diabetes Patients Design Their Own 'Artificial Pancreas'(April 21, 2016)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62064

6.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74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長期處於腦疲累狀態,不僅身心無法好好放鬆,也可能使疾病找上門,但為何容易出現腦疲累呢,其實與個性息息相關;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同時也是韓國腦科學權威專家的李時炯指出,雖精神科的診斷基準上,並沒有所謂特別容易腦疲勞的個性,但根據臨床經驗,仍有幾種個性類型的人比一般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詹舒婷/宜蘭報導】宜蘭1名25歲的上班族,因眼睛常出現異物感影響日常生活,就醫檢查後發現是「乾眼症」。她遵循醫囑,於每日居家進行雙眼熱敷、調整閱讀習慣與時間,並輔以藥物治療,目前不適症狀已明顯改善。   隨著3C產品的使用率提高,乾眼症的罹患率也愈來愈普及。羅東博愛醫院眼科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4歲王小姐,因甲狀腺亢進合併甲狀腺腫大,長期接受口服藥物治療,雖沒有明顯的凸眼病變,但仍有脖子粗大、起伏不定的甲狀腺功能等困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檢查,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醫師姜和均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工具『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治療選擇』,幫助...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為何蠑螈、斑馬魚等脊索動物能夠具備強大的再生能力,即使身體少了一截仍可在修復後存活下來,最近中央研究院破解了這個謎團,原來經由調控特定基因的活性,可以改寫「再生記憶」,進而讓斑馬魚新生的尾鰭出現不同的大小和形狀。   這是科學家首次證實再生記憶可以被改寫,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