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嬰兒搖晃症候群

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很多人還不知道在炒菜、烹煮食物後的鍋子,千萬不能直接清洗! 炒菜的過程中,鐵鍋很少有溶出物,即使有鐵物質溶出,對人體也有好處 鐵鍋的5個好處: 1、使用壽命長由鐵鍛造,表層沒有塗抹任何有害人體的化學物質,只要鐵鍋保養得宜,用個5年、10年沒問題。2、耐高溫、導熱快又均勻做出來的菜,不會部分燒焦、部分...

閱讀詳情 »

張善為在2013年因為工作影響了身體健康,一度病危開刀,在手術後癱瘓,只剩下手指能動。 (source: 張善為臉書) 在養病的這段期間,他為了不讓朋友和粉絲擔心,與外界完全切斷聯繫,只有助理知道他的狀況。助理表示,目前張善為的復健進度還算好,上半身已經恢復健康,可以思考說話,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依...

閱讀詳情 »

 肺癌與肝癌為國人癌症兩大殺手,其中在台灣每年有超過7,000人死於肺癌,為台灣可怕的殺手級癌症。肺癌可以分為:(1)小細胞癌、(2)肺腺癌、(3)鱗狀細胞癌以及(4)大細胞癌四種主要組織類型,不過依照設性、治療與預後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在台灣的肺癌中,非小細胞肺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