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嬰兒搖晃症候群

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你可能聽過「顯微重建」手術,它可以把比頭髮還細的血管與神經接合,通常是用在嚴重外傷與整型,但你可能不知道,顯微重建手術獨步全球的人在台灣。他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長庚大學教授魏福全,他的三項原創技術 30 年來已經治療超過兩萬個案例,成功率達到 97.5%,美國名校醫師都得專程來台學習。魏福全讓無數...

閱讀詳情 »

如果都活到 100 歲,你還會擔心自己被癌症或心臟病奪去生命嗎?最新研究指出,百歲人瑞最有可能因肺炎或虛弱死亡,而不是因慢性病如癌症或心臟疾病死亡。 預計到2050年,全球百歲人瑞人數將到達 320 萬人,根據衛福部 2013 年的資料,台灣百歲以上人瑞有 2,176 人,其中男性人瑞有 834 ...

閱讀詳情 »

端午過後,台灣正式進入夏季,一些季節性的皮膚疾病也將捲土重來。人們由於整個腳通常都被鞋襪包起來一整天,不僅是多汗症患者,一般人運動量大,腳部也可能因長期潮濕而腳臭、香港腳或感染「蠹蝕症」。蠹蝕症外觀看起來很像是被小蟲咬出很多小洞,可能會產生一些恐懼的聯想,還好它只侵犯最外側角質層,就醫塗藥通常一週...

閱讀詳情 »

夏季天氣炎熱,除了氣溫造成人容易流汗,有多汗症的人就更苦惱了,手腳或腋下都容易冒出一堆汗,工作與社交都有影響,還間接造成香港腳、蠹蝕症等其他皮膚病。醫師表示除了外用藥抑止出汗,也可以施打肉毒桿菌素治療,一次效期半年,正好可以撐到冬季;或是用微波療法破壞患部的汗腺組織,就可以減少出汗的機會。 多汗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