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我病了,我累了,要請假幾天」這兩種人最容易受到疲勞的傷害!

中醫學講「脾主肌肉」;因此脾氣一虛,從身體的橫紋肌到內臟器官的平滑肌,都會無力,疲勞自然是隨之而來的事。當我們為謀生、為學業而勞心過度時,脾氣會因此受損,胃口不好、口淡無味、肌肉無力等疲勞症狀便也出現了。

心理壓力過大、心氣虛的時候,就是大腦皮質這人體最高中樞失常時,它對自主神經的調節就會出問題,導致身體出現消極、抑制狀態的副交感神經占上風;和真正的勞累致虛相比,這種失調導致的疲勞,是種「閑出來」的疲勞。

 

「我病了,我累了,要請假幾天」這兩種人最容易受到疲勞的傷害!

累出來的疲勞

如果一個人始終處於迎接刺激的備戰狀態中,對身體會是極大的消耗。很多「過勞死」的人,生前就處於這種持續的緊張中,這種耗損引起的疲勞就是真病了,非重視不行,要休息,甚至要進補,抑制其興奮。比如心臟猝死之前,疲勞應該是最典型、最常見的前兆,它提示你心臟功能不支,沒力氣泵血,要休息了;如果這時候你去醫院做個檢查,可能就可以躲過一劫了。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將疲勞當回事,畢竟疲勞沒有突然摸到的腫塊或襲來的疼痛那麼直截了當指明疾病,所以很難引起大腦的重視。

疲勞是一種身體的感受,一出現就是在向大腦示警:「我病了,我累了,要請假幾天。」但是這種警報有真也有假。

 

真的疲勞,是身體確確實實被消耗

當一個人總是處於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時,就可能真的被累倒。我們習慣把很多不能確診的病症,歸結為「自主神經紊亂」。自主神經是會自作主張的,比如一個害羞的人,就算拼命控制自己「別臉紅、別臉紅」,也沒有用,他的自主神經總是把他害羞的一面,最快地暴露出來。

自主神經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自主神經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一般在白天值班,負責調動身體的興奮度,使人處於一種積極的應對狀態中,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出汗、口乾……你可以想像一下:開運動會賽跑時,站在起跑線上,等待那一聲發令槍響的感覺,肯定緊張得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那就是交感神經極端興奮的狀態。一個人必須要有這種可以興奮的能力,才能在危急時刻,調動全身潛能去應對,否則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有兩種人最容易受到疲勞的傷害

一種是習慣疲勞的「老病號」,他們的生活品質很差,甚至已經忘記了、不疲勞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一種是「初嘗疲勞的年輕人」,他們總覺得睡一宿覺就能解決問題,而他們尚且壯實的身體,也確實可以彌補疾病之初的身體損傷;但是對疲勞的忽視,最終卻可能釀成不可挽救的後患。

 

閑出來的疲勞

嘴裏沒味兒、口淡、疲倦、乏力等症狀,都是副交感神經功能偏亢的表現,同時也是中醫脾氣虛的表現。也就是說脾氣虛時,副交感神經是處於上風的,人就會想通過吃刺激性食物,來改變口淡的感覺。

 

嬌氣,一動就累,是閑出來的疲勞

報假警示的疲勞,就是閑出來的,看著是疲勞,其實是懶。這是因為本該在夜裏值班的副交感神經,在白天興奮了,就會使人變得慵懶和懈怠,提不起精神。但是這種懶也是神經失調的結果,也屬於一種病態。

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和交感神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可以保持身體在安靜狀態下的生理平衡,一般在天黑之後工作。作用首先是使心跳減慢、血壓降低,促進肝糖原生成,儲蓄身體的能量,並且節省不必要的消耗……總之,人處於安逸、鬆懈、放棄競爭的狀態時,就是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時候。

 

偏於「副交感神經興奮型」的人

有的人生來就有一種慵懶的氣質,生活中總是優哉遊哉的,在體質上可能會先天偏於「副交感神經興奮型」,他們很少像「交感神經興奮型」的人那樣激情洋溢、全情投入,他們的神經類型對身體能量天生就有一種保護和節約作用。但是,這並不能使他們減少疲勞感,原因是──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很多神經遞質的分泌也隨著增加,人對疼痛、刺激的感受將變得更加敏感,身體的感受被無形放大,人變得很嬌氣,一動就累,提不起精神做事,早上很不願意起床……這些總是讓人和意志脆弱聯繫在一起的症狀,其實是體質問題,也可能是後天功能失調導致的偏頗,但都是因為副交感神經過於興奮所造成的。

 

「我病了,我累了,要請假幾天」這兩種人最容易受到疲勞的傷害!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這樣生活少疲勞慢衰老 》

 

【更多訊息請上《大塊文化》官網;《大塊文化》粉絲團】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再傳疑似台灣感染新冠案例,昨(14)日報導傳出馬來西亞衛生單位確認,1名33歲馬籍男性由台灣到該國確診,今(15)日台灣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回應,馬方給台灣資訊非常有限,目前先當作本土病例調查;另外,指揮中心今日發布確診1例菲律賓境外移入,目前掌握接觸者8人。 馬國確診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50歲的張媽媽是名家庭主婦,近兩年來感到眼睛紅腫、癢、分泌物變多,也有乾眼症狀,眼睛總是紅通通的,只得戴著墨鏡遮掩,赴多家眼科診所用藥治療均不見效,經透過顯微鏡檢查睫毛,赫然發現睫毛根部竟有許多蠕形蟎蟲,索性採用茶樹精油、乾眼藥物和溫敷治療兩週後,終於不再紅眼見人。蠕形蟎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國內新冠肺炎升溫,為替未來防疫超前部署,陽明大學、交通大學、臺北榮總三個單位共同組成的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進行「臨床病理、藥物研發、檢測與檢疫、公衛與流病、心理與社會、國際合作」等六大項目研究並提出建言,其中也由郭旭崧校長擔任中心主任、楊慕華副校長擔任總計畫主持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擔心家中孩子有包皮過長問題嗎?其實包皮過長或包莖又分成很多種,通常約95%新生男嬰都會有包莖,大概到了3歲時,就能夠退到冠狀溝,若不行才是所謂的包莖,這時就應就醫檢查。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夏肇聰醫師表示,臨床上就曾有一名8歲幼童,因包皮紅腫就醫,經抗生素治療發現九成包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