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什麼時候喝水最排毒】

【什麼時候喝水最排毒】

早上起床後
人體水分每晚約流失450毫升,早晨起床後會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的狀態。
在尚未進食之前,空腹喝下一杯晾溫的白開水是最好不過的了,
這樣能使血液得到迅速稀釋,改善夜間脫水。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加一片新鮮檸檬,能起到清除宿便、排除毒素的功效。

晚上睡前
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否則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
但也不能不喝水,應該抿兩口再睡覺。
因為當人熟睡時,體內水分丟失,
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
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緩解該現象,從而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
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需馬上喝幾口。

下班離開辦公室前
上班族常常會因忙碌的八小時工作而忽略了飲水,
建議這些人養成下班前喝幾口水的習慣。
因為,長期飲水不足,膀胱和腎都會受到損害,
容易引起腰酸背痛,影響工作效率。
此時不需要喝太多,一紙杯的量就足夠了,否則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吃鹹了後
吃太咸會導致高血壓、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水腫等。
如果吃鹹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多喝水,最好是涼白開或檸檬水,
盡量不要喝含糖的飲料或者優酪乳,糖分反而會加重口渴感。
淡豆漿90%以上都是水分,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可促進鈉排出,
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飯後半小時
飯後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沖淡、稀釋唾液和胃液,
使蛋白?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
建議一般人飯後半小時飲水,200毫升左右。
喝時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則頻繁、大量飲水容易燒心。
容易燒心的人宜在飯後2—3小時,每間隔20—30分鐘喝3—4小口。

開空調半小時後
空調房內空氣乾燥,容易造成人體水分流失,
鼻腔等處黏膜過幹,甚至引發支氣管炎。
因此,在空調房逗留超過半小時以後,就要及時補充水分,
白開水、礦泉水、檸檬水等即可,水溫以40℃左右為宜。

洗澡後
洗完澡,很多人常常覺得渴,端起一杯水一飲而盡。
殊不知,洗熱水澡後,身體受熱血管擴張,
血流量增加,心臟跳動會比平時快些,喝太快會對健康不利,
尤其是老人,應該小口慢速喝下一杯溫水。

便秘時
缺乏水分是便秘的原因之一。
便秘的人可以適當多喝點水,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喝,吞咽動作快一些,
這樣水就能盡快到達腸道,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
在補充水分的同時,還可以吃些韭菜、芹菜、
蘋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緩解便秘的效果更佳。

發燒時
人在發高燒時,會以出汗的形式散熱,
以致消耗大量水分,嚴重的會引起脫水。
因此,發燒期間及時補水十分重要。
可以少量多次地喝溫開水或溫葡萄糖水,大概每半小時喝一次。
喝點小米粥、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心情煩躁時
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激素”,當一個人痛苦煩躁時,
腎上腺素就會飆升,它如同其他身體毒素一樣,可以隨著水分排出體外。
因此,在心情煩躁時,不妨倒一杯溫開水,
坐在座位上慢條斯理地把它喝完,心情會因此放鬆許多。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食安風暴不斷,民眾「食」不安心,連食物銀行的物資都短少了1/3之多,許多偏鄉弱勢族群恐面臨食物不夠的窘境;有鑑於此,友華生技特別捐助兒童成長奶粉300罐給安得烈食物銀行,並邀請台灣好媳婦佩甄擔任愛心大使,與志工夥伴一起進行愛心食物的包裝。安得烈食物銀行李愛蓮秘書長表示,...

閱讀詳情 »

低碳原來不只是為了環保,跟你我的健康也有很大關係喔!小編整理出6大類食材低碳又健康的挑選方式,讓你快速上手!★全穀根莖類 選在地之外,建議選擇加工程序較少的穀類,如糙米、紫米及胚芽米,與白米混合食用。此外,甘藷產量高,生長迅速、病蟲害少,作為主食也適合。 ★豆魚肉蛋類 應優先考慮蛋白質品質佳,脂肪低...

閱讀詳情 »

這兩天台灣進入新一波低溫天氣,也預告北半球的季節性流感即將到來。疾病管制署表示,十月一日開打的公費季節性流感還有約 27 萬劑可以接種,請民眾把握機會。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每年12月底至隔年2至3月是流行高峰期。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最新的監測彙整資料顯示,兩週前的北半球各國包括加拿...

閱讀詳情 »

讓頭腦運轉更靈活 核桃粥 核桃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具有提高IQ的效果,還有幫助孩子成長發育、頭腦靈活運轉、強化肺功能等功效,所以不妨試著做看看這一道幫助孩子頭腦發育得更好的美味核桃粥吧! 材料 核桃1杯、白米1/2杯、水6杯、鹽少許、裝飾用核桃1顆。 作法 1. 白米洗淨後用冷水浸泡1 個小時。 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