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恐慌症患者倍增 完美主義者最容易罹患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事事要求完美卻放不開,小心恐慌症容易找上門!近幾年工作壓力大,罹患恐慌症的人數明顯增加,平均每10位前來精神科求診的患者,就有1人有恐慌症。精神科醫師提醒,完美主義者、急性子、性格堅毅固執又矜持的人,最容易發生恐慌。

恐慌症發作,就像無預警的身心大地震!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表示,恐慌症發作通常沒任何預兆,會在短時間內(5-30分鐘內)出現急遽頭痛、頭暈、心跳加速、手腳發麻、冒冷汗、吸不到空氣等明顯的身體症狀,不舒服的感覺彷彿快要昏倒或快要死掉,嚴重的還會出現自我解離失真感或身體感覺異常情形。

大多數的恐慌症患者在發生上述症狀時,多半都會誤以為是身體出了問題,直到檢查結果顯示身體沒有任何異常時,才在醫師的提醒下,知道自己可能是罹患了恐慌症,進而跑來精神科尋求協助。

施佳佐說,從門診經驗來看,這兩三年因恐慌症而前來求診的患者,約增加了1-2倍左右,平均每10位精神科患者就有1人有恐慌症,且女性約是男性的兩倍。而神經敏感、凡事追求完美、性格堅毅固執、好勝心強、急性子、容易預期性焦慮、處於高壓生活或近期發生重大變故的民眾最容易發生恐慌。

其實,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恐慌症是潛意識壓抑失敗的結果,和心理的防衛機制有關;而若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部分恐慌症患者則是因大腦中某些生物機能失衡、神經傳導物質缺損、自律神經失調所致。

因此,治療上,大多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施佳佐進一步說明,藥物治療主要仍以抗焦慮和症狀緩解為主,患者服藥後普遍效果都很不錯。不過,有時仍得搭配認知行為治療,畢竟不少患者都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理障礙,因此,透過重建患者發作時害怕的症狀,並藉由治療過程調整患者在面對這些症狀時的反應,便能達到降低患者的恐懼感、進而改善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

施佳佐強調,恐慌症雖不是什麼大病,但若不積極治療,部分患者容易因此引發憂鬱症,提醒民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避免進一步的併發症狀,不但發作時的減輕痛苦,也可減少奔波各大醫院的辛勞。因此,若有類似症狀,應積極尋求專科醫師診療。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4789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坤明報導 )「因為乾癬,我在車上睡了快20年!」,罹患乾癬20年的病友童瑞祥說出了許多病友的辛酸經歷;他表示,自己是全身都有症狀,不只是皮屑的問題,皮膚一碰都會流血,睡覺起床看到滿床的皮屑跟血跡,讓他無法面對人群及家人,自己一個人躲到車上睡了快20年,而且把頭髮留長也不是為了時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51歲的中風男性患者,多年前因腦中風造成右側手腳偏癱,經規則復健治療雖有改善力量,但右手手指蜷屈嚴重,四根手指緊緊扣住掌心,像小叮噹的握拳頭似的無法放鬆,清洗手掌或剪指甲都要費盡力量扳開,又因為手指掌心長期接觸不通風,造成掌心濕黏有異味;手臂僵硬無法伸展,換穿衣服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每週戶外活動11小時 1年減少55%近視機率隨著3C產品使用普及率,視力健康也備受威脅,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2至103年研究結果顯示,若每週戶外活動達11小時,1年平均可減少55%的近視發生機會,且若每週日照時間超過200分鐘,能減少49%沒近視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

閱讀詳情 »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朵朵小巧可愛的花菜,不僅味道好、料理方式多,還是眾所皆知的抗氧化蔬菜,具有抗發炎、抗癌的功效。對於常見的綠花菜、白花菜,除了知道顏色不同之外,還有什麼不一樣呢?   食用的部位不同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黃楀軒營養師解釋,綠花菜與白花菜彼此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