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治療手臂麻木的妙方,不用吃藥哦!》

《治療手臂麻木的妙方,不用吃藥哦 》

 

以下圖片來源

如果是頸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手麻肩麻,按壓天宗穴和膏肓穴沒什麼反應,按壓天髎穴感到了手麻,這表示患者頸椎出現了異常。 

 

如果麻的部位在左側,站在患者的左側,雙手扶住患者的額頭和脖子,把頭向左側傾斜一下,患者立即會感到手麻,隨後再往右側傾斜頭部,這時就沒有感覺,這絕對是頸椎間盤突出。只需按住頸椎就可以找出患病部位。用右手拇指把患者的頸椎由下至上逐一按一遍。患者感到脖子後側疼痛無比,麻的部位在左側,在頸椎左側找最疼的地方,這就是病根所在。

   

然後在發麻的手中找出手背上的中渚穴、手腕外側的陽池穴、手腕外側的外關穴,並進行治療。如果同時對肩部的天髎穴、天宗穴和膏肓穴也一起進行治療,異常骨位的痛癥和手麻現象會立即消失。

 

中渚穴

《治療手臂麻木的妙方,不用吃藥哦 》

尋找中渚穴方法:

掌心向下,中渚穴位於手背部位,小指與無名指根間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出,用力按壓,會有力量脫落的感覺.

主治功能:    

可治療目眩,站力時頭昏眼花,耳鳴,肋間神經痛,後頸沈重感.該穴位為人體手少陽三焦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例舉常見癥狀:    

突然站力時,或者突然回頭,就回有頭暈目眩.這都稱為目眩,頭暈眼花.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是比較危險的,一般明智的做法就是蹲下.這裏可以介紹一種常用的方法:在你突然覺得頭昏眼花的時候用手按住中渚穴(或者用食指和大拇指夾住首長,深呼吸後按壓,大約6秒後,緩慢吐氣再按壓.左右交替,各做5次.這樣效果很明顯.------------對於患頭暈目眩的人士請一定記住.

 

陽池穴

《治療手臂麻木的妙方,不用吃藥哦 》

【定位】

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解剖】

下為腕背側韌帶,在指伸肌腱(橈側)與小指伸肌腱之間;布有腕背靜脈網、尺動脈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經手背支、前臂後皮神經分布。

【主治】

①頭痛、目赤腫痛、耳聾、喉痹等頭面五官疾患。

②腕痛。

③消渴。

④女性手腳冰涼。

【操作】

直刺0.3-0.5寸。

【臨床應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糖尿病、前臂疼痛麻木、腕關節炎等。配外關、曲池主治前臂疼痛麻木;少商、廉泉主治咽喉腫痛;配胃管下俞、脾俞、太溪主治糖尿病。

【備註】原穴

 

外關穴

【定位】

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或當陽池穴與肘尖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

在尺骨與橈骨之間,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長伸肌和示指伸肌;布有頭靜脈和貴要靜脈的屬支、骨間後動、靜脈;有前臂後皮神經和骨間後神經分布。

【主治】

①頭痛、偏頭痛、頰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疾患。

②熱病。

③脅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間神經痛。

④瘰癧。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臨床應用】    臨床常用於治療偏頭痛、高熱、神經性耳聾、肋間神經痛、落枕、急性腰扭傷等。配太陽、率谷主治偏頭痛;配足臨泣治療耳聾、目痛、頰腫、項強、肩痛;配後溪主治落枕;配陽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關節疼痛。

【備註】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陽維脈)

【外關主治】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熱病,胸脅痛。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三焦經上傳於支溝穴,二是別走心包經,三是上行於天部並交於陽維脈。

【功能作用】聯絡氣血,補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外關穴----------

【定位】    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或當陽池穴與肘尖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天髎穴--------    該穴位於人體的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直刺0.5-0.8寸;可灸。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天宗穴-----------

【定位】    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取穴。

【指壓手法】    上半身保持直立,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貼在右肩膀二分之一處。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碰觸之處就是天宗穴。

【操作】    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l寸。遇到阻力不可強行進針。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l寸。

 

膏肓穴

《治療手臂麻木的妙方,不用吃藥哦 》

尋找穴位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按摩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膏肓灸法是中醫針灸學中一種傳統的特種灸法,最早見載於《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後人集為《膏肓灸法》二卷。此法之獨特處在於首先強調取膏肓穴的體位姿勢,務必使兩肩胛骨充分分離,“筋骨空處,按之患者覺牽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其次,施灸壯數宜多,“灸至百壯千壯” 。結合現代臨床的具體情況,一般以十多壯為宜,本組病例灸十三壯。其三,灸完膏肓穴後必須灸氣海、足三裏三穴,“以引火氣實下” ,防氣火壅盛於上。考之,膏肓穴不見於《明堂》、《甲乙》二經,後人將其列屬於膀胱經。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是病入膏肓之故。孫思邈曰:“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針灸大成》雲:“(灸膏肓穴)主治陽氣虧弱,諸風固冷……”用以治風關痛,通過艾灸膏肓,並配合氣海等穴,激發經氣,溫通經絡,補火祛寒,散風逐濕,扶正達邪,標本兩顧。對於風濕寒性關節痛誠為捷要之法。

   

膏肓灸法雖操作略為繁瑣,且有艾煙熏燎之不便,但對此類尚缺少特效療法之頑疾仍不失為良法。

    

操作方法:

先膏肓穴以大艾炷灸,每次十三壯;再使患者平臥,取氣海、足三裏三穴,大艾炷各灸七壯。若需加灸至陰穴,則與灸膏肓穴同時進行,小艾炷兩側各七壯。每天一次,十五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三天。    

如果艾柱操作麻煩,可以該用中藥艾條,每穴位20分鐘。療程不變。    

中藥艾條,有藥更有效! 在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加入了穿山甲,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等多味名貴天然中藥。原產地的好貨源,中藥材正規渠道,品質保證,我們自己也在用。

 

   取膏肓穴法:

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雙手扶於膝上,低頭,面額抵於手背,使兩肩胛骨充分張開,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內側緣骨縫處按壓,覺胸肋間困痛,傳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掐痕做標記。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背部有主一身陽氣的督脈和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

 

“背宜常暖”,歷代醫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捶背、刮痧、擔脊、拔火罐等多種保健養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還有大椎、身柱、風門、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選用其中的2~3個施行保健灸(用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進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兒吐乳等多種病癥,對維護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進健康長壽,均十分有益。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黃大千/台北報導】最近寒流來襲,氣溫驟變,不少患者出現咳嗽症狀。再加上這段期間武漢肺炎持續升溫,真的是人人自危,聞咳色變。冷空氣輪番來襲,時好時壞的天氣讓不少民眾咳嗽不停且未見好轉的跡象。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冷空氣易導致過敏症狀變嚴重,鼻過敏症狀除了打噴嚏及鼻塞以外,也有可能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嘉義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新聞是否一直在腦海中反覆出現?是否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感染者?甚至擔心迎面走來的路人都可能是帶原者?嘉義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陳可家建議,當有這些情形時應減少滑手機瀏覽相關新聞,尤其是未經查證的資訊,關於疫情的動態,則可經由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公布的資訊加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62歲的陳先生反覆流鼻血持續近1個月,起初以為只是因為常挖鼻孔所導致,但後來沒挖卻還是照樣流血,才至醫院就醫。經鼻咽鏡及後續病理切片、影像醫學檢查,最後確診為鼻咽癌第3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洪文欣表示,鼻咽癌主要好發在中國東南沿...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外電編譯】隨著武漢肺炎議題的延燒,越來越多人想找出能讓自己與親朋好友不受感染的辦法,但有2個問題來了,戴口罩真能確保我們的安全嗎?如果是的話,什麼樣的口罩才合適呢?   研究專家們仍在找尋能抑制這種具傳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與此同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